蔡志华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港尾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从小学科学教育实际出发,以探究式模式的恰当运用为切入点,依次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其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梳理,旨在于通过合理运用探究式模式推动小学生们更好地探究科学奥秘、建构科学知识,收获科学素养以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可行性;有效策略
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指教师从所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们设置与之相符的探究任务,鼓励学生们以任务为载体,边完成任务边进行探究活动的一种教育模式。探究式模式的运用很好地尊重了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们的学习不仅仅是浅显层次的听,更是全身心的思考、探索与钻研,这样学生们的学习无疑是更深刻的,学习效果是更突出的,且学生们自身包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养也将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发展。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恰当运用将赋予学科教学以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身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便将探究式模式很好地运用到了自身的教育实践之中。以下,我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模式运用进行简单阐述与探讨。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我将从理论层面分析为什么可以将探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一)小学阶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与理解外界事物时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于新接触到的事物学生们呈现出鲜明的探索兴趣与热情,能提出问题,能分析问题,能给出一定的猜想与假设,并给出较为简单的解决思路及其意见。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小学阶段学生们所具备的探究能力便为小学科学教师践行探究式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科学学科具备鲜明的探究性特征
科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学科,其本身就具备鲜明的探究性学科特征。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学科体系的基础,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是其依然呈现出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明显的探究性色彩。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当从学科特点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可以说,小学科学的学科特征是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探究式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现代素质教育理念鼓励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鼓励广大教师们不能“死教书”“教死书”,而应当立足所教学学科内容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们经历问题提出-分析-解决的过程,让学生们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朝着更综合的方向发展。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这一教育趋势便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可行性,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创新与尝试。
因此,《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提到“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基本理念中就提出要“倡导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小学科学教师从科学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有意识地为学生们创设一定的问题与任务情境,促使着学生们在该问题与任务情境中经历思考、分析与实验探究、论证解释等一系列的过程,并从中切实建构科学认知、提升探究能力及涵养科学素养的过程。以下,我将结合具体的科学教育教学实例针对小学科学教师科学、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探究任务
大量的教育实践已经充分表明了,当所设置的探究任务难度过小时,学生们感受不到难度,很容易失去探究与思考的兴趣,不少学生们也会因此产生“探究任务这么简单,我都不需要再参与”的错误认知;相反,当所设置的探究任务难度过大时,学生们则又容易产生畏难、抵触的情绪,不愿意参与,不主动融入,将难度过大的探究任务视作是“拦路虎”。对比下来,我们不难看出,探究任务的难度适中是调动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并展开探究活动的首要前提,更是学生们切实从探究性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与成长的重要依据。
例如,在教学“清清的水”这一节知识时,教材中的活动2为“都能溶解吗”,要求学生们分别往三杯水中加入一些白糖、沙子以及食用油,引导学生观察其是否能溶解。对于这一活动,其探究难度是比较小的,且也便于操作,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带领着学生们进行探究、观察与思考,探究白糖、沙子以及食用油是否可以溶解于水。当这一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从学生们已经具备的经验及其能力出发,可以顺带着为学生们布置拓展性的科学探究任务,即“生活中的其他物质,诸如大米、味精、酱油、醋等常见物品,是否可以在水中溶解?”这一科学探究任务来源于课堂上所亲历过的实验、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又有了难度上的进一步深化,符合小学生们此时的认知水平,因此,这一与学生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探究任务就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和参与尝试的热情,借助家庭中常见的物品,学生们便能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知道味精、盐、白糖等都易溶解于水,食用油则不溶于水。
在亲身实验验证、亲身动手操作的探究性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物质都能溶解吗”这一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且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培养与锻炼,效果一举两得。
(二)教师应给予学生们必要的探究指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但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较为浅显、表面,因此,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面对教师所布置下来的探究性学习任务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挑战,这都使得小学生们的科学探究性活动难以有效进行与组织下去,从而影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有必要且必须在学生面临困境的时候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探究指导,让学生们的困惑得到疏导与解决,让学生们能清晰地知道接下来该如何继续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时,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最终质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而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对所学科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效果等也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与优化。
例如,在教学“菜叶上的蜗牛”这一节科学知识时,我向学生们布置了一项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即鼓励学生们在认真观察蜗牛的基础上尝试着说出蜗牛都有哪些身体组成部分。对于这一探究性学习任务,学生们下意识地认为很简单,大家草草的看了一眼蜗牛,便说到“蜗牛有触角,有蜗牛壳,还有身体”。可是这样的回答势必是不够全面的,也是未能深入对蜗牛身体结构进行分析与探究的。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教师我适时介入,指导学生们“我们在观察时一定要注意有序观察,率先进行整体的观察,然后再从头到尾各部分认真而细致的观察,要注意观察时一定要注意爱护蜗牛”。在我有意识地提醒之后,学生们不再是简单的用眼看,而是拿起了放大镜,一点一点的认真观察着,探索着。这一番静下心来的认真观察、有序观察,让学生们意识到原来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蜗牛的眼睛就长在较长的一对触角的顶端;在那对较短的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蜗牛的嘴巴……可以说,在我有意识地指导与引导下,学生们本次观察蜗牛、分析蜗牛身体部分组成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得以有效的继续下去。在这一探究性任务中,学生们得以更加全面而清晰地认识蜗牛这一小动物的身体组成,发现了之前并未接触过的蜗牛的眼睛与嘴巴,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观察要有序,并从中掌握了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即率先观察整体,然后再细致观察部分,这对于学生们探究能力的发展显然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给予学生们恰当而合理的探究评价
每一个身处集体社会中的个体,都渴望着来自外界社会他人的关注与肯定。且当外界给予自身以积极的反馈时,个体总是表现得备受鼓舞,很容易从中汲取进一步努力的正能量。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对于外界的关注更为敏感,也较之成人更为在意外界给予自身的评价与看法。由此展开来讲,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学生们结束了探究性学习任务之后,应当有意识地给予学生们以恰当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们在评价中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知道自己具备的优势,这样一来,学生们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健康生活”这节知识之后,我便为学生们设置了一项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即学生们要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班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采访与调查,并从中分析哪些习惯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哪些习惯是大家应该保持并予以推广的,哪些习惯是对身体健康无益且有害的,是应当加以调整与优化的。并尝试着针对调查结果写一份文字性的报告,引导更多的人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这一科学探究性学习任务引导着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协作着、密切配合着,在合理分工与共同合作的基础上获得了众多采访结果与数据,也从中知道了有益的生活习惯以及有害的生活习惯。这除了让学生们进一步深化了课堂所学知识认知的同时,还使得学生们能将得到的结果更好地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去,力求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对此,我便在学生结束这一探究性任务之后,给予学生们以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提出了表扬,对学生们意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并积极加以改正的意识进行了肯定,对学生们所已经形成的健康生活习惯点赞,更对学生们顺利完成本次科学探究任务的水平给予了积极的赞扬。如此一来,学生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关注、尊重与呵护,他们的科学探究热情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与维持,促使着自身日后也积极融入到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去。可以说,教师恰当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们坚定了自身融入科学探究活动的信心与信念。
三、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们乐于参与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并享受探究所带来的乐趣。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一定要顺应学科探究性强的特征,尊重小学生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这一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恰当而合理地面向学生们布置适宜的科学探究任务,以探究性任务为导引,指引着学生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分析、不断的探索以得到结果。这样一来,小学生们的科学学习是深度的,是有质量的,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及其探究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进步与发展,并切实朝着可持续性的成长方向所努力迈进着。
参考文献:
[1]钱东华.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7(08):47-48.
[2]陈鹤林.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8(02):31-32.
[3]刘茜.浅析小学科学学科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20(02):161-161.
[4]张义.浅析提高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科技资讯,2020(14):127-128.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170392(福建教育学院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