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与活动化的有效融合--以《家庭的记忆》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陈梦婷
[导读]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养的任务,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核心
        陈梦婷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旧县镇旧县中心小学  )
        【摘要】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养的任务,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核心。小学阶段主要在于学生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依据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入手,给予学生切实情感体验,并利用演一演、说一说、排一排等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活动化
        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生活中的一系列生动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对社会真善美有一个认知,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活动化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出适合学生思维的具体情境,将活动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学习新知识,深化自己的道德素养。本文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一课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与活动化的有效融合。
        一、生活情境中感受真善美。
        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让儿童在“做”中学,与生活打成一片。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出形象生动的场景,给予学生切实的情境体验,把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效 的相融合,让学生快递进入到课堂中,更易于接受知识。例《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以了解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传统观念为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师以播放视频《我们的节日——春节》开课,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春节热闹、喜庆以及团结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在这个情景中时顺势提问;你知道“春节”对于我们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呢?从而体会到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二、多种活动中获取情感体验。
        教学应以多样且有效的活动为基本形式,教学活动设计要保证学生主动、有效参与,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需读懂教材中活动图标的提示,理解教材所预设的多种类型的活动,再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当创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活动,即动手实践、小小设计家、故事分享、猜谜语等,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获取情感体验,知道“年夜饭”的定义,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以及发现语言文字中的“家”。
        (一)动手实践。教学不仅仅只是读、写,动手实践也是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为让学生知道“年夜饭”的定义,以及春节象征着团结、欢乐,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轻轻泥制作出自己家年夜饭上的一道菜品,学生小组合作,一桌子丰盛的“年夜饭”出现在了课堂上,并让学生说出每盘菜品背后的寓意,例:年糕因谐音为“年高”,寓意年年高;鱼在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的说法;饺子寓意着喜庆团圆,吉祥如意。通过做菜品以及了解菜品背后的寓意,让学生更加深厚的感受到“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二)小小设计家。一个有趣的教学活动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程知识融入在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取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文化。《家庭的记忆》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人人都是设计家,分发红色正方形的小卡片以及红纸,让学生自主设计出“福”字,在红纸上写上一幅春联,或者利用红纸制作出灯笼、鞭炮、窗花等。学生自我体验,在热闹喜庆的背景音乐中,学生按顺序重过温春节的画面,学生有的去挂灯笼,有的贴窗花,有的贴对联,还有的贴福字。学生在当设计家这个活动中真正切实的感到了春节的热闹,也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猜谜语。猜谜语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因为有趣且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也为课堂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学生学习知识不会觉得枯燥无趣,例入在《家庭的记忆》一课中,教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猜汉字,学生边动笔边动脑,在猜的过程中感到到了汉字文化,发现了语言文字中的“家”。
        三、教材生活化,课堂活动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通过具有道德与教育意义,儿童可感思的生活实践,引导儿童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道德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人们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成为有道德的人,在《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中,教材出示了一幅全家人吃“年夜饭”的情境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回忆自己吃年夜饭的情景与当时的心情,从而感受到“家”的温暖,以及中国人重视家的传统观念。在语言文字中的“家”这一节中,教材出示了猜谜语,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材用“家书抵万金”“阖家欢乐”等词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家”教材编写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触手可及的身边事物出发,充分体现了生活化。
        开展多样的有效的课堂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必不可少的,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课程与活动是一体的,本节课教师以游戏、实践、分享等方式开展一系列活动,将课程内容融合在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动”起来中获取知识获取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杨秀文,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05):43-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