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兰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第一小学
【内容摘要】 教育是一个转化的过程,转化的对象就是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木就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对于每一位后进生,我们只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就能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活出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教师 后进生 转化 策略
教育是一个转化的过程,转化的对象就是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作为一个从事十多年教育工作的我,班主任工作也伴随我十多年。深知良好的纪律是学习的保障,一个班级的良好班风的形成,少不了每一个学生的共同营造。而一个班几十个同学,便有几十种性格。即便绝大部分同学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但他们中的个别例外,就是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种考验。后进生是祖国大花园里“生病”的小苗,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照料”他们。
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中,谢思燕便是这个例外。刚开学,她以33分的语文成绩分到我班上。所有教过她的老师对她的评价都如出一辙,不思进取,不做作业,经常请假……果不其然,开学第一个星期她的这些毛病就突显出来了。两个星期后她有时借故不来上学。这工作该从何入手?哪里攻关?一整天,这问题都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想一定要先发制人,随便说教不如不说。渐渐地,我的方案出来了,耐心陪她成长的同时,我也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
一、仔细观察,找出症结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对于思燕,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了她的闪光点——书写很认真。我还发现,她认真听课时,能基本掌握知识点。但经常打瞌睡,还不分上午、下午,我猜可能是晚上玩手机了。于是我找她谈话。她还算老实,承认确实是玩了手机。而玩多长时间没说,直觉告诉我,她隐瞒了。情有可原吧,学生对老师还是有起码的畏惧的,我没揭穿她。因为我觉得这样做没多大意义,让她放下手机才是关键。可这谈何容易?去年疫情期间,几个月的线上教育,像她一类的学生,可不是正好打着上课的幌子玩手机吗?而她正是玩手机上瘾的那种。对于她的懒散,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我采取的是紧追踪的办法。如今她干脆无故缺课了,手机就是罪魁祸首。哪一天她不依赖手机了,便会改头换面。
二、放下姿态,搭建沟通桥梁
有位作家说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万事开头难”,沟通是关键的一步,亦是最难的一关。有了心与心的沟通,问题便会浮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对症下药了。我通过查阅思燕的周记,得知她是抱养的。因此,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自己的父母另眼看待自己。我通过电话了解她家的情况,找到之前的老师了解其在校情况……我认为掌握的信息差不多了,第二天便找她谈话,这次没让她交代什么,我自己先讲对她的了解。我讲她的家庭,她的生活,她的学习,甚至准确地猜测出她的心理。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她被我说懵了,那明亮的眼睛闪出惊讶的光芒。听我讲完后,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主动跟我说起了她的心事,把怨气、委屈一股脑地倒了出来,说完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一步,我成功了,眼泪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设身处地,建立同理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有时候,同理心远比同情心更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扉,更能触动人心。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她谈到在家不受待见,不想学习之类的话。我的回答是:我理解,这时手机便像麻醉药一样,让你忘了短暂的痛苦,但一觉醒来,你又重新陷入了痛苦中。这样周而复始,没完没了。接着我给她讲鲁滨逊的故事,讲我上学时对对手的看法——从讨厌到感恩,因为对手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帮她一起找自己的优点——生活自理,懂得帮助奶奶打理生意……这些正是她弟弟妹妹所没有的。渐渐地,她脸上洋溢着自豪感,她找到了自我价值。
四、定下目标,恩威并施
扫清了障碍,下一步便是改正缺点,健全人格。我帮她订了眼前的学习目标——及格。我很明确地告诉她,“行动才是最好的语言”,放不下手机,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不玩手机,按时作息,对她来说,这一任务执行起来是有困难的。因此,我建议她思想动摇时就出去跑步或在家里跳绳以分散注意力。如果做不到,我也会帮着惩罚她。这期间我还经常找她谈话、聊天,帮助她坚定信念,勉励她做一个自律的学生。有时候,还送她一些小女生喜欢的礼物,以鼓励她;有时侯,甚至向她倾诉自己的烦恼,让她安慰自己。这样一来,她更自信了。她变得热爱班集体,热爰学习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第二单元语文成绩及格了。当她有了点滴进步就抓准时机及时总结、评价、表扬、鼓励,让她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及自己取得成功后的喜悦。这既是我的目的,也是她今后努力的方向。
“木就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对于每一位后进生,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发扬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他们定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活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万 玮.《班主任兵法》(修订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希贵. 《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4:10
[3]鲍里斯·塞德兹. 《俗物与天才》[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81
作者信息:陈丽兰,女(1983.12—),汉族,广东省梅州市人,本科,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第一小学,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