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携手,共筑成长——留守儿童个案观察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付庭芬
[导读] 在人的一生当中,最离不开父母的时期就是在我们的小时候,也就是幼儿阶段,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教育
        付庭芬
        华宁县幼儿园652899
        【摘要】在人的一生当中,最离不开父母的时期就是在我们的小时候,也就是幼儿阶段,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教育,可以用一句美好的诗句来表达: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老师永不卸任的”所以我们家长做好示范、讲明道理、实施有效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共育;留守儿童

        在人的一生当中,最离不开父母的时期就是在我们的小时候,也就是幼儿阶段,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教育,可以用一句美好的诗句来表达: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可是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缺失的,这些孩子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留守儿童。
        我们现在说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说到留守儿童,内心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一首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总会忍不住的想起自己的妈妈对自己有多好,而又会联想到电视里哪些没有父母亲人在身边,无人照管没有温饱的悲苦情节。当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已经不用再担心幼儿的温饱问题,这里所要说的陪伴重点是父母对幼儿心理上的陪伴需要和需求。孩子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父母精神上的陪伴。
        一、留守儿童现状
        在每一年的小班新生入园初,教师就要对所有幼儿进行家访,及时了解每个幼儿的各种情况,包括幼儿的家庭成员、幼儿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习惯等。以便在之后的教育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在家访后了解到我们班上的昊昊就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带着他的弟弟在省内的另外一个城市做个体经营,因为路途遥远和工作性质,平时都是要逢年过节或者假期里才会回来一趟,平时他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可想而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对孙子都是特别宠爱的,只要孩子要求,多数的事情都是顺着他的。
        为人师者,关心和爱护班上的每一名幼儿是我们的工作需要和责任,针对他的家庭情况,我们老师在平时生活中也会更加关心他的各方面情况。记得开学后不久,就有其他幼儿告诉老师说昊昊会抢东西,甚至还会动手打人,更甚是会把幼儿园里看到喜欢的东西悄悄的袋回去,听到其他幼儿的述说还有一些我们老师平时看到的这些情况,我们老师一起商讨后决定采取一些方法,决定跟昊昊和他的爷爷奶奶讲明一些道理,明确的告诉他那些事情不能做,那些行为是错误的,可是实施下来还是不顺利,首先我们想要和孩子讲清楚这件事情是错误的不能做的,我们才想着要请他单独过来老师身边的时候,他就直接哇哇大哭起来,完全不理老师,也不听老师说些什么。我们再和他的爷爷奶奶交流后也是没有太大的改观,他们要不只会用以前的方法来吓唬孩子,比如说:你再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或者老师和小朋友就不喜欢你了等。要不就是直接说“老师你们骂他打他都可以”,多次和幼儿和家长交流后的效果都没有多大作用。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他的行为上还有其他许多不好的习惯。比如生活常规不好,纪律性差,进餐习惯不好,在和其他幼儿相处中也会出现攻击行为,特别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经常都是不会主动寻求帮助而只会用哭来表达,还有就是有时会说谎话等。这种现象一直在持续。而且有些行为习惯也是改正后坚持不了多久经常犯。
        二、家庭监管方式和教育方式
        为了改正昊昊的这些不好的行为,我们就有针对性的通过家园联系的多种途径和他的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但是和他的爷爷奶奶交流沟通后我们发现,好多的想法也不相同。昊昊现在的生活方式情况是属于我们常说的隔代监护,平时由爷爷、奶奶带。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在教育方面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真是力不从心。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


        面对昊昊家的这些情况,我们三位老师也进行了商讨,为了帮助他改正这些不好习惯,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与他家人的联系和沟通,家园合作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有利于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开发幼儿教育资源、有利于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有利于幼儿园保教管理。
        因为不能当面和他的父母沟通,我们就通过打电话和微信交流等方式和家长沟通,而每天他的行为也会详细的告诉他的爷爷奶奶,达到家园携手,共同教育的目的。首先我们先了他的家庭情况。从而更好的了解他家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三、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最突出特点表现在它的启蒙性。有句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养成的性格习惯是与家庭息息相关的,家庭环境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上起到定势作用,老辈人中也会说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道理。  孩子正是从家庭里最先树立了自身模糊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在接受新的价值观时,也总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作比较而选择性的接收、对照,从而建立新的价值理念,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思想的“过滤器”。而且在家庭教育中情感上最多体现了其感染性。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会传递给身边的人,并与其产生共鸣。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子女间的情感体验当然也是无时无刻的。家长的兴趣习惯,常常也决定了子女的行为举止,所以,在教育子女时,父母更是模范和表率。家庭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重要。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毋庸置疑的长辈。因此孩子对于父母一定是带着尊敬和依赖的。除了贴心的照顾孩子外,父母还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凭借自身工作被大众承认,这些经历都使得孩子对父母怀有崇拜之情。带着这样的心理,孩子在潜移默化里就会去信任父母,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劝导,按照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经过了小班年级一个学年的沟通和交流,做到幼儿园和家庭里行动统一要求、相互配合等,他现在已经有很大的进步,而且被誉为很爱帮助老师和小朋友,而且我们老师也会一如既往的关心和爱护他,通过多种联系方式,加强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让他在学校里有如父母般的老师,亲人般的同学,让他的童年身体和身心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论文字数:3761字)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李生兰2000.1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学前教育学》黄人颂主编?1989年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儿童心理学》王振宇主编?1990年2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