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付萍 2 黎艳芳
(1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 山东 滨州 256600)
(2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 山东 滨州 256600)
主题关键词: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仰望星空,即关注人,关注人的核心素养;脚踏实地,即切实融入课堂教学,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如何抓住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我前段时间的学习、思考与实践探索,下面,主要从五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 科学制定目标 定准教育方向
高效课堂,离不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对“三维目标”中的显性的、容易实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过多,对隐性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则重视不够,对于学生意义深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作为一种摆设,以应付教案检查,这样的课堂效果自然是重知识、轻能力,素养的味道更淡。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例:借助小棒,重述已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理,掌握计算算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有条理思考问题和做事情的意识品格。这样的教学目标,集知识、能力、品格于一体,直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数学关键的素质便有了更加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更加体现了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 理清来龙去脉 促进自主建构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更透彻,认识才更深刻。更重要的是突出体现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理性精神。
例: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让学生充分经历“为什么用字母表示?”
吴老师设计:已知“小华比小红大2岁”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小华的年龄。
当小红1岁时,小华的岁数用1+2表示;
当小红2岁时,小华的岁数用2+2表示;
当小红3岁时,小华的岁数用3+2表示;
当小红4岁时,小华的岁数用4+2表示;
当小红15岁时,小华的岁数用15+2表示;
当小红28岁时,小华的岁数用28+2表示;
……
吴老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往下说着,写着——“太麻烦了!”学生有些厌倦了,这时把话锋一转:“是啊,太麻烦了。有什么简洁的办法,既可以表示小华的岁数,又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华与小红岁数的关系吗?”教室里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经过讨论“a+2”这个算式脱颖而出。同学们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概括,体会到字母的价值。
纵观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感到麻烦,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时就迫切需要研究出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知识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生长出来,体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融入数学思想 把握教学精髓
201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四基”的目标要求,并明确提出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这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苏明强:数学教学,理应回归理性,融入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考,让数学焕发应有的魅力,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才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堂的教学价值取向。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数学思想是什么? 《2011年版课标》指出: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与方法在更高层面上的抽象与概括。它是一种稳固的思维模式,是数学思考的一种更高境界。
数学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有哪些? 史守中教授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不应当是个案的,而必须是一般的,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学产生以及数学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征。根据这两个标准,他归纳出数学的三种基本思想,即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就是由基本思想演派出来的一些具有操作性的下位数学思想,如:由抽象思想派生出的分类思想、对应思想、集合思想、极限思想、变中不变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表示思想等;由推理思想派生出的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演绎思想、通近思想、代换思想等;由建模思想派生出的量化思想、简化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优化思想等等。
怎样把这些数学思想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呢?
例:《等量代换》——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等量代换的本质:因为“等量”,所以可以“代换”。——思想:变与不变。
课本例题冰冷、抽象,需要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好玩的问题情境,且有思维含量,融入数学思想。可利用曹冲称象先对学生进行启发,然后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感觉好玩(两种操作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最后归纳出:因为“等量”,所以才能“代换”。
其实,“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多有体现。如:学习了圆周率,同学们发现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直径在变,周长在变,但是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始终不变;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发现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比的前项、后项都在变化,而商、分数值、比值却始终不变;在几何图形中,这种形变而质不变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指导着同学们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这种“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数学现象,会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学习兴趣。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才能透出数学应有的魅力。
四、挖掘数学本质 实现深度学习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保证。备课时,我们应该学会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深入分析教材,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脉络和联系。设计教学时,我们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挖掘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恰当寻找每节课的思维训练点,在“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中,展开深度学习,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例:苏明强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是分数的概念,主要包括分数的描述性定义、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分数的第一层意义,难点在于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是什么?分数从哪来?分数到哪去?这些是对分数的本质追问,关系到数学课的数学品味,要合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分数的意义入手,分数既可以表示一种“量”,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还可以表示一种“比”等等,分数的第一层意义与自然数相同。因此,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应该让学生理解分数与自然数相同的意义,也就是表示一种量,从这个角度分析,分数的本质就是“量”的一种抽象,分数单位是比1小的“量”的一种抽象,自然数也是“量”的一种抽象,自然数计数单位是“1” 的一种抽象,自然数和分数都是数,数源于数(几个几),如果用1为计数单位,数着数着就形成了自然数,如果用一个分数单位为单位,数一数就产生了一个同分母分数家族(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
吴正宪老师说过:“把学生引进数学最深处,把种子埋进学生内心处!”教着今天,想着明天,走进数学本质,帮助、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五、聚焦关键能力 启迪学生智慧
一节课时间有限,如果面面俱到,则容易事事不精,容易赶过场、走形式。倒不如抓住一个关键点,研透磨细,深度蔓延,学生在这一点上将受益匪浅。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的智慧水平将不可估量!
例:吴正宪的《统计》一课,就是聚焦学生的关键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由“派谁发点球?”这个问题引出探究之旅。从无数据(没有依据),到一周数据记录(有依有据)初步感受数据的力量,学生说法不一(总数、稳、平均),到作图(条形、折线)(感受统计图的直观),仍旧说法不一(乙平稳、丙逐步提升、甲有高分),发展到要点是什么?(第二周数据),直至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再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依旧说法不一(甲大起大落、乙平稳上升、丙一直在进步),仍旧没有统一答案。但这时,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数据的力量(没有你,没法决定;可是你来了,还是难下决定。)最终得出:选谁没对错,只要更加趋于合理,有依有据,有道理就够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是在积极、主动地思考、交流、辩论,培养了数据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造就出一批智慧的人!
这样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现各自想法的平台,给学生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以往的课堂教学,最后的“成品”都在教师的预设中,呈现出来的是既具有唯一性也具有统一性的“产品”。而吴老师这节课,颠覆了原先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成果,因为个性化的“研究”而使得他们的“作品”带有学生的个人烙印。
总之,数学课就要有数学的味道,要做到启发思考、启迪智慧,形成思维方式,营造数学文化;让学生经历过程,“悟”到思想方法;在不断提高学习力的基础上,逐渐提升并形成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