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旭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第一中学
摘 要: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有创新意志品质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本文基于此主要论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中生物教学、初探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任何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生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是一门来源于自然,应用于社会的实验学科,生命规律的发现和生命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生物学实验为基础,并接受实验的检验。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基于此主要论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创新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探索、重统一轻多样、重继承轻创造的教育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基础扎实创新贫乏,高分低能屡见不鲜。在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性人才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保证。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己在全国范围实施。探索教育规律、革新教育模式己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因此,通过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重视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求
创新教育要从学习方式上反省传统教学过程,过去我们过多的应用了接受式学习,导致探究式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没有或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口及基点。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改革与补充,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广泛的迁移到一切生活和学习领域之中去,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裂隙。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初步培植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品质和实践能力。
3、创新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可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个解放人性和挖掘人的潜能的过程。它可以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思考周围的世界,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以健全发展。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关键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创造从根本上来说是主体性的创造。没有人内在潜能的开发,没有外在文化知识的内化,人的创造是不可能的。在我们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要我们的认识正确得当,学生的潜能是会发挥出来的。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生物教师要转变传统观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事实上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是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可靠保证。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学的严谨性、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的学科。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生物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作为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指令性,专断的师生关系将瓦解,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做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2、营造创新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高中学生思维尚未定势,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最好时机。对于刚刚接触高中生物的学生,喜欢对一些奇妙现象寻根问底,想知道更多的生物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每堂课前我要求2—3个学生收集有关生命科学知识的最新报道,然后要求他们在每堂课的前四分钟内向同学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并将这四分钟定为“创新四分钟”。我再对各种知识报道作出点评,并提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这样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求知氛围,同时也为学生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新欲望。此外我本人也不定期地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创新的伟大成就,“如人类染色体碱基序列测定的新突破”、“人类的三种特别基因----冲动型基因、抑制型基因、自杀型基因”……等高科技报道,并联系生物知识讲解,激发学生去努力思考探索,师生共同为创新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让学生知道,时时处处都有创新的可能,并以“没有大胆的设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的格言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3、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心境、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则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陶行知认为:“创新能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使大多数人的创新能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创新就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尽信书也不能尽信师,更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要大胆提出新的看法、新的观点。如在教学中有学生问我:“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吗?”我将这两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正确答案,肯定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若教师思想不开放的话,很可能打击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要鼓励学生创新,就要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才能更好的发现教和学的创新点滴。
4、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实验教学是该学科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实验课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关系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激发和探索精神的训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许多教师己形成了以验证实验现象和培养实验技能为目的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确定实验目标、选择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实验效果时,都以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掌握、理解”某一知识,学会或基本学会某一技能为核心。例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以往只注重是否掌握了该实验的提取和鉴定的技能,而忽视实验态度和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重讲授实验,轻实验过程的研究。
5、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会使得学生学会许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课本对实验的材料做了详尽的说明,若按照要求,学生是很难完成的。抛开课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寒假制作,开学时交来,学生便可以做的很好。
总之,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率性而教,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