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玉莲
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
于漪老师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再好的思想、精湛的见角,缺乏驾驭文字的技巧,文不逮意,同样不能动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的表现力相当程度在于词句锤炼的功夫。”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写作过程是将思维内容和结果借助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语言的能力是制约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怎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毛泽东同志指出:“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下苦功的重点,就是要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的办法就是多读多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然而,算下来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很多学生也算读了很多书,背了很多诗,然而一到写作文时却搜肠刮肚,无从下笔,语言寡淡如水,干瘪无味。这样看来提高语言修养不光是要积累,没有感悟的积累只能是从消极语言到消极语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何把所读诗书内化为腹中文气,让文章的韵味、节奏、气势、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渗进灵魂深处,这才是最重要的。
教材中的课文精选百家,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也是平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熟悉最为亲近的经典。教师如果能利用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度辨析,类比,品悟,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内在特色,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以其提高语言修养以及写作水平。下面就以教材中的文章作为例来一一说明教学中怎样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1、咬文嚼字,意境品评。
从文本中的语言出发,经过阅读者的体验、想像、品味,使文本中的词句在阅读者的头脑中“站立”起来,然后在课堂上用五至十分钟的时间用“笔”与文本进行交流,形成“语言输入——体验、想像、品味——语言输出”的内化流程。
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品评示例:秋风的严刀吹败了青草,秋霜的妙手染红了枫叶,叶片欲燃,红艳似火。伸手随意掐一片在手中端详,火焰般的红,燃起莺莺心底千千结,心中的相思血泪一滴滴落下,染红了那层层霜林。那浸透了离愁别苦的枫叶,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秋日,也似乎只能借酒浇愁,片片醉酒般红着脸来逃避心中的愁苦,连空气中都弥漫了伤感的味道。
这位学生准确把握住里面连接情景的动词“染”字,将莺莺的悲愁之情和红透的霜林交融在一起,加以自己的想象,达到以“再造之彼境”品“原意之此境”的目的。由字而词、由词而句,在品评字词的基础上,将句意与句意之间构成的“画面张力”用文字的形式再度传达出来,在再造文本意境基础上,达成对文本意境的品评。
2、深入赏析,个性解读。
学生在感悟文本、深入赏析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感受,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其让它一闪而过,何不用笔将它记录下来。文本经过自己的解读,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审美——联想——加工创造”这样内化为自身的语言修养。
例如:“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长亭送别》)
赏析示例:四围的山色是如此宽广,而处在这宏大背景里的一鞭就显得多么渺小。强烈的反差由此来衬托莺莺孤身只影,欲语无人的孤独之感。内心情感的波涛由此推到了顶峰。遍人间烦恼和愁思都涌进了她心头,这些愁如此沉重,大大小小的车儿都负载不起。自古以来写愁诗句颇多。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在《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人都是写愁高手,他们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生动感人。
这位学生对文本的审美感受来源于文字本身的美感和文字承载的画面感。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将抽象之愁化为具象的妙处,并能联想到过去学习过的诗句对其进行赏析。能够捕捉到阅读时刹那间的美感,把握原文传递出来的神韵,而之后他又在周记中“化”为己有,有效地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撷取文中一片段:“一盏茶已尽,碧绿的茶叶在沉沉浮浮中历经煎熬,故人似杯盏中那些暗绿的沉淀,风华不再,而味道已在口中。尝遍人间疾苦的李清照,从过去的大家闺秀成为如今的飘渺孤鸿,流浪江南,空吟黄花,人比花瘦。君影去,伊人单,昔日温情化为春江泪水,流不尽许多愁;国已破,家已亡,遍人间烦恼填胸臆,任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3、融入意境,想象创造。
在课文描写中,经常会出现一些“ 留白”,给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想像空间。能抓住这些留白点,展开补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契机。然而,合理的留白补写其实比前面的品评赏析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学生熟悉文本和作者,完全理解文本以及背景,还要与文本产生情感共振,与作者共情,融入意境,带入自我,换位思考,合理想象。
例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最后一小节以景作结,情韵不尽。要求学生想象作者站在枇杷树下的情景写一段文字。
补写示例: 天地苍茫间,一个人站在项脊轩前,默默凝望,凝望着那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人已死,物犹存。想当年在此树下携手赏花赏月论古今,如今人去楼空无处话凄凉。枇杷树早已绿树浓荫,年年新绿年年发,然而人世却是春芳易谢,秋叶难留。你的香消玉殒,是我一生幸福的终结。妻啊妻,我对你的思念就如这一圈一圈的年轮,随着春秋而不住蔓延。
文章的留白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利用留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的深情,加以补写,在这个不断充实画面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原文留白的妙处所在。
此外由于文章文体的特殊性,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其他文体的形式进行改写,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不同文体的语言形式,表达特色。
例如:将曲文【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改写成现代诗歌。
改写示例:“虽是秋高气爽,我的心情却无法爽朗。瑟瑟秋风袭来,我裹紧了衣裳。抬头仰望天空,是南飞的北雁在啼唱。低头沉思,是片片的黄花满地成伤。想今后,你的影子剪不断,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我的泪水凝结成霜,任凭它把满山枫叶染的通红透亮。”
改写之后的语段,通俗易懂,别有一番风味,而且这位同学也能运用押韵,使得整段文字朗朗上口,并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贴近生活,更富有情趣。
以上事例,只是管中窥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方法甚多,笔者认为教材是最基本最直接的资源。教师如果利用好教材,将所读之文内化,是提高学生语言修养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