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学语文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张治强
[导读] 留守儿童问题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依旧较为突出,此类问题不仅会影响社会发展建设的整体质量,也会渗透进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致儿童教育的实际效能受到影响
        张治强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大成镇中心小学甘子根教学点 535324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依旧较为突出,此类问题不仅会影响社会发展建设的整体质量,也会渗透进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致儿童教育的实际效能受到影响。留守儿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的学习作用。但是留守儿童的性格属性以及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与普通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儿童的学习主体性并不突出,具体的实现过程也相对困难。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提高小学语文整体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留守儿童;语文教学;引导性;关注度
        引言
        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分析和总结学生的课上学习状态,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基础,明确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具体特点,进而提出适应性相对较强的学习意见和建议。此间,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给予留守儿童足够多的关爱,尽量弥补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的缺失,这也是强化留守儿童学习自信心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应为留守儿童创造更为合理的语文学习环境,也可借助语文学习中一些内容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可更加热爱学习,转变学习态度。更为关键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在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性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求知欲。
        一、小学语文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重要意义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由来已久,实际的解决措施需要适应留守儿童的实际学习和发展要求,但是从专项工作的经验角度分析,不同区域的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留守儿童的形成模式上,也表现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如果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学生享受到的生活资源也会更加丰富,但这并不代表此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就会更加合理,而事实情况往往是在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以及看管环境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或者生活行为将会表现出一定的放任性,导致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出现一定的问题,此类问题将会直接变现为学习行为的不合理性,一些学生也会在实际的生活中表现出情绪化的行为问题。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可优化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并促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关注和温暖,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这也是解决留守儿童学困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小学语文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具体措施分析
        (一)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爱
        爱需要给予,并且需要主动给予,这种关爱的给予过程不仅基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还和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要求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应在课上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并在课上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使留守儿童可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在课下也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给予针对性的学习帮助,引导学生自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在此种情况下可增加学习自信心,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使用鼓励性的教学语言。尤其是在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具体的课堂授课内容为学生准备更为合理的知识学习条件。

无论是设置个性化的问题,还是调节课堂授课的氛围,均应以提高对此类学生的关注度为主,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方可进一步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出现抵制心理,不仅会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还可能诱发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优化小组帮扶教学措施,强化以优带差效能
        从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角度分析,为了切实提高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语文成绩,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应用小组帮扶教学措施,在不同的小组中安排学生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这样即可采用以优带差的教学措施,提高针对学困生的教学措施的整体应用质量。具体而言,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日常学习状态和成绩情况,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但是要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中均含有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这样方可在后续的活动中发挥小组帮扶的作用;其次,在分好学习小组之后,教师应在备课阶段选择与授课内容相对应的研究型学习任务,类如字词认读、遣词造句等。为了确保学习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增加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具体的探究任务过程中,可为学习小组分发任务清单,并要求学生在清单上填写自己的学习任务。针对学困生,教师可将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其“捆绑”在一起,完成类似的学习任务,这样即可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可为学困生提供与完成学习任务相关的指导意见。
        (三)突出学习活动的竞争性,促使学生树立具体的学习目标
        单纯地关爱或者情感关怀其实属于一种单向的情感输出过程,这种单向的情感输出过程在短期内将会对留守儿童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此种情感输出过程并不利于学生的情感表达。换言之,情感表达过程也应具有双向性,教师在关怀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应对教师做出一定的反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反馈即为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并且在这种竞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将会萌生更为具体的学习目标,从而在获得更为具体的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实际的学习体验感也会更强,学生的学习持续性也会更好。此间,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可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与最终的合作学习奖励结合起来,以此类奖励作为强化学生学习竞争性的基础工具,此类奖励的形式可为一些精美的小奖牌,也可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相对紧密的小物品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此类竞争性的奖励内容时,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具体表现,应尽量对学困生形成正向的激励。从树立具体的学习目标的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此类学习目标的可行性,并且应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分析和总结此类学习目标应用效能,这样方可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学习目标感的同时,也可深刻体会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认识自身的学习情况。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详细分析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并以此情况为基础优化具体的教育教学措施,提高教学措施的整体针对性。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爱,并结合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应通过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困生也可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也是促使学生可具有学习持续性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白玉环.小学语文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196.
        [2]杨念.小学语文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22):141.
        [3]龚何波.小学语文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03):228.
        [4]王利.留守儿童成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