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8期   作者:鲁秀明
[导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初中阶段成为学生开始接触现当代散文、感受文章语言魅力的初级阶段
        鲁秀明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北京市东城区    100010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初中阶段成为学生开始接触现当代散文、感受文章语言魅力的初级阶段。然而初中散文教学存在教学设计模式化、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等问题,会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和感受散文自身的魅力,会削减学生对现代当散文学习的热情,甚至会极大消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本文针对现当代散文的现状提出一些教学改进策略,试图为初中语文教师打开一些教学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引言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在语文教材中,散文一直是数量最多的主导性文类,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指出:“由于历史的机缘和人为的选择,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一直是散文。文言文自不必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语体文绝大部分是‘文学性的散文’”。散文内蕴丰富,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悟。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思想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在写作时也能获得有益的借鉴。然而很多教师在解读现当代散文时,往往忽视它的文体特性,有时甚至套用小说、诗歌的教学模式教学散文,以至于让散文教学变成了一匹任意驰骋地脱缰野马。只有就散文解读散文,才能培养学生掌握解读散文的能力,提升散文教学效果。
        1核心素养的提出
        国际上对于个人核心素养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1997年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的项目(DeSeCo),并在此项目中明确提出:“能够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可以促进健全的社会和成功的生活的重要素养就是核心素养。”该项目把核心素养分为三个一级素养和九个二级素养,它们分别是: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自律自主地行动、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这三个一级素养,和互动地使用技术、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等九个二级素养,并将这些素养作为培养的依据和参照。在此基础上,欧盟也随之提出了建立包含母语交往、外语交往、信息素养、数学素养、主动创新意识等八方面的核心素养基本理念。此后,大部分国家都将其作为依据,开展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改革,至今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科学的培养体系,逐渐成为促进西方国家教学改革、课程发展的指导性理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紧紧抓住时代的洪流,经过国内学者们吸收借鉴以及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不懈研究,终于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上明确提出了:“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又将其分为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六大素养,再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方面的基础要点。”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使用“核心素养”一词,并提出了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环节。这一文件的发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将核心素养至于首要地位的教育改革思路,体现了党和国家把教育的培养问题放在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上,也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设计的模式化
        在现阶段的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中,不乏有部分教师不能做到将散文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有效地区别开来。先导入、作者介绍、字词纠正再整体感知、分析结构、鉴赏情感等似乎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模板”。然而这种情况不仅只出现在现当代散文的阅读教学中,甚至在其他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也是经常发生。缺乏创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改进,势必会逐渐削减学生对现当代散文学习的兴趣,甚至会逐渐消耗尽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2.2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一些语文教师的主导性还是比较明显的,虽然教学过程中也会有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设计,但实际上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照单全收”,很少会有自己的思考或想法,这样看来语文似乎更容易“教”了。学生盲目地听从教师的讲授、迷信辅导用书的解读、长期处于被动的听讲和思考的状态,很少想要主动、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间愈久,学生就愈难突破“习惯”的禁锢,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学生很容易发展成为不会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机器”。
        3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优化教学策略
        3.1还原语境解读散文
        作者的创作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完成的,同理,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也要在语境的制约和导引下掌握文本的意义。“对言辞与表述有两种把握的途径:一种是文内的,在上下文语境中;一种是文外的,在具体时间和空间的语境中,联系着写的人和被写的人与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在解读语言和揣摩情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带领学生适时跳出文本,从语境的角度审视散文,使学生既能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又能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真正地提高解读散文的能力。如《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正点明了作者写作时的两条情感线索———一是看到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的激情,一是纪念亡友邓稼先的深情。联系这两条情感线索解读本文的语境,就可以理解作者的行文安排及文中的诸多细节描写。如文章开头对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危险的叙述,作者对邓稼先的两个评价:“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我们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这篇文章恰恰如此,其形式自由,分段很多,但主题非常集中,那就是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孕育出像邓稼先这样具有优秀品格的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2启发引导,有效培养思维能力
        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当下,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自然也要肩负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在人格健全发展和培养关键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各项素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现当代散文在散文类选篇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最新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70%的比重,并且现当代散文因其语言的适俗性,情感的深刻性,思想的哲理性以及事件的生活化,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建构出更为完善的思维模式,以引导启发代替“灌输”教学,让学生充分思考,自主建构,以建立起优质的思维能力,卓越的思维水平。例如在进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文章中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作者的弟弟身患重病,这本是一件很伤感的事情,可是在作者见到紫藤萝时却感受到了喜悦是为什么?”“作者想要写紫藤萝,却为何还在文章中插叙其他内容?”这两个矛盾环环相扣,紧靠主题,并且具有深刻内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两个矛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读,发挥启发作用,不要过多干涉,当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和自己独立的思考过后解决以上问题对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内涵也自然能够深度把握,并且也达到了思维训练的目的,锻炼了思维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是学生接触和学习现当代散文的初期阶段,所以在初中阶段应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现当代散文的魅力,使学生爱上散文的学习并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谭兰英.初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