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滑集镇新兴小学 2364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学生能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判断。能够正确的理解数和数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结合数字关系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通过建立良好的数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并且能够促使学生把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本文就针对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感;数学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事实上,数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来说具有积极影响。数感是学生对于数和运算的基本的理解。良好的数感能帮助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它也是数学素养的一个基本的构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通过生活体验建立数感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就需要让学生从生活当中获得数学经验。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展开有效的数学教学。当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时候,学生才能有效的吸收掌握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效的内化知识。要让学生能够获得数感,并不仅仅是通过直接讲授来建立的,更需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知,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去发现和探索知识,让她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和有效的实例当中获得更好的学习经验。这样,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构建也会更好。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建立比较好的数感。例如,在学习单位换算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当操场去走一走,量一量,感受一厘米,1分米,1米,50米,100米,800米的距离和差异,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千克,克,吨”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拿着秤,去掂一掂,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鸡蛋,苹果,菜花,茄子,西瓜等的重量,感受10克,100克,1000克的重量,对于不同的单位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知。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进行学习和感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比较深刻的数学体验。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能够挖掘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有效素材,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关联性。这就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观察,能够用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去表达一些生活当中的实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二、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去进行表达和交流,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数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创设具体的问题学习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和引导下能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下能够取长补短,体会到数学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能够从其他学生的表现当中发现问题,学会思考。例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去测量学校花坛的长和宽。不同的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在测量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总结和分析自己的测量方法。例如,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去测量花坛的长和高,还有的学生则会观察花坛的组成特点,先测出花坛其中一块砖的长度,然后通过数一数长和宽分别包含了多少块砖的方法来计算长和宽具体的数量。还有的学生则通过对自己一步距离的测量通过步测的方法来测量具体的长度。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数学测量方法,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生的想法,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数感。
三、通过有效的比较发展数感
要让学生形成比较好的数感,教师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比较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比较数的相对大小,让学生对于具体的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估算大数数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例如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估算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把所要估算的数平均的分成若干份。对其中的一份进行测量,然后通过倍数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估算。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让学生对于大数的估算更加的准确。同时,体会到大数具体的数量。这样,学生在解决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迅速的建立数和数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数的大小,以及它的具体的运用。学生的数感也能够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数感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把数 学概念与实际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就需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数学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巩固课堂当中所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统计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实践性比较强的数学任务,让学生去调查自己小组成员一年的家庭用电量。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非常的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还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数感。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体验建立有效的数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能够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数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比较来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数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 王金芬.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J]. 金色年华:下, 2011(9):61.
[2] 赖春明.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研究[J]. 人文之友, 2018, 000(001):174.
[3] 薛风清.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J]. 才智, 2016(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