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萍
黄山学院 安徽省 黄山市 245000
摘要: 人工智能革命在全球范围展开,推动整个世界进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必然要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文章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视域下,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教学提供宏观思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技术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是通过研究和模仿人类智能,制造出一种可以替代人并能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机器。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做到高度接近和代替人类行为,做以往只有人才能胜任的许多工作,让人在脑力和体力上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而人则可以更多地专注在复杂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上。人工智能自产生以来,在社会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行业也越来越多地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培育转化等方面向高等学校提出了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加强相关专业和人才建设、实施多样化完善的教育体系要求。这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发展及理论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如何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1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1坚持开放包容与方向引领相统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包容多样与价值引导的良性互补,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的发展实践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极大促进了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更加包容多样的思维。在重视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重性的基础上,善于容纳不同的思想,倡导思想言论自由,同时牢固树立将传播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的意识,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教育青年树立鸿鹄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政治合格、思想先进、文化素养高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1.2坚持以人为本与技术应用相统一
首先,要客观看待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既不能对人工智能产生过度的依赖,也不能固步自封,排斥人工智能的优势,矫枉过正。其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人为本与技术运用相统一,避免出现唯技术论和技术无用论两方面的极端情况。思想政治工作者有责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们端正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上的作用,确保人工智能在人本观念的引导下科学运用。
1.3坚持传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相统一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给思政教育的理论、方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创新。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数据化和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将逐渐走向数据化和自动化的人机协作劳动模式,推动智慧思政向前发展。运用“渗透式”“隐蔽式”的教育方式,例如举办各类学术活动,丰富社团活动,开展生活指导和社会实践,让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获得知识,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先进技术的创新实践和对中外思政精华部分的弘扬延续的有机统一。
2人工智能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
2.1破除技术阻隔,着力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人工智能产业的大跨越以及与教育领域的充分融合已成为当下的一大趋势,越来越突破原有的技术壁垒与阻隔,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广泛运用与长足发展,这切实增强了教育实效,是教育行业在新时代的又一次伟大变革。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工智能虽然在记忆、存储、信息再现等方面优势明显,然而人工智能并非真正的人类,没有人类的主观情感体验和复杂的心理活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等生物。人工智能在高层次认知活动、交流互动、应变能力、情感表达等方面是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的。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教授也认为,人类处理知识的能力更强,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更强,第三代人工智能会实现知识和数据的更紧密结合。
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着重以下两个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研究的发展需要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情感交流互动的教学过程,这是人工智能所欠缺的。人工智能不断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脑科学、人文科学等)的交叉融合,进而推动和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更具实效性的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深度融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致使它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局限于一定范围,而且因为互联网背景下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特点,客观上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基于此,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进行深度融合。比如,现在有很多网络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了面部识别技术,以确认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度,但大多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这些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多维和动态的,对学生群体具有复杂和深远的影响。
2.2人机交互协作,提升能力素养
当今时代,教育领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处于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了推动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应和操作能力影响着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施、课后评估的环节中,如果能够高效准确地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人机充分融合,就能够及时地获取优质信息资源,并利用技术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设计,然后利用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教学评估做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调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相关主题培训学习,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师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实现当前条件下思想政治教师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方位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引领功能更加显著、育人效果更加强化。
2.3构建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体系
人工智能的数据整合、分析及研判能够协同高校各部门互联互通,构建系统共享的思想政治数据库。智能信息收集系统能突破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藩篱,根据各部门的不同需求,设计能够同时满足数据资源可控、扩容和共享的数据库结构。智能化的数据库结构不仅能够存储数据、接纳和收集来自不同维度的信息,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与纠错,建成能够综合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动态信息平台,挖掘出思想政治信息数据的最大使用价值。如客观评论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人工智能不仅能在横向上综合分析所属学院对该生的考评数据、教务部门对其诚信考试的评价、财务部门对其是否欠缴费用的记录等,还能在纵向上对比其在前后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
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并应用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把人工智能的变量变成教育工作的增量,将会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工作环境和模式,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避,取其利而舍其弊。
参考文献:
[1]丁水芳. 协同育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7-70.
[2]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余芬蕾. 后殖民语境下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调研[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3):71-73.
[4]朱飞.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2019(8):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