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陈国俊
[导读] 在当今社会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
         陈国俊
         五华县华南中学  514437
         摘要:在当今社会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不仅能够有效培养问题意识,而且也通过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感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思维以及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实践
引言
         历史学科一直被当作“副科”进行教学,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这对学生历史人文认知的培养十分不利。实际上,历史学科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对其之后其它人文学科的学习亦能产生促进作用。为此,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改变课堂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们成为历史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学生们就会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己也会了解到很多课外知识和一些不同的观点。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歌曲《等待》作为课堂的开始。通过歌曲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部影片,通过课下的了解发现有一些学生在放学时间自己看了这一部影片。短短的一节课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是不可能的,由于时间的要求教师只能根据课本内容把较为主要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们了解,同时介绍一下事件的意义及影响。学生们通过自己探索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汉武帝的一生,由此对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及同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在当下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有了更好的教学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电子设备让学生们的课堂变得更加充实。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建开放的思维环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情绪波动较大,自主意识增强,对教师代表的权威有一定质疑,要想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树立教师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不是命令与掌控的代名词,而是尊重与博学的代名词,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运用语言艺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建开放的思维环境,要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方面存在错误,要理智面对学生的错误,这样初中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理解,才会更加信服教师,愿意听从教师的指导,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有效培养起来。若是教师一味地强制学生思考,或者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横加指责,学生会对历史学习失去积极性,更严重的会引起学生叛逆心理,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矛盾,这样学生就更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有效培养起来。


三、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在以往历史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会觉得这门课程必须要保持一定的严谨性,觉得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精准性,以免在讲解中出现错误。在这样的氛围下虽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课堂的讲解更好的记,但是却缺乏自身的思考,那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错题意识被人们所熟知,错题也就是错误的题目,我们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完全可以故意讲错,并引导学生提出教师的错误,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从而在课堂上大胆的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也会出错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很多的时间点,而这些繁杂的时间点学生很难记住,对于这一现象,我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会故意说错某一事件的时间,如,大家打开教材看一下1909年5月4号爆发的五四运动,这个时候学生如果看过书之后就很容易发现我将时间弄错了,就会提出问题,老师五四运动的时间不是您说的1909年,哦?那应该是什么时间呢?学生答,正确的时间是1919年,哎呀,我记错时间了,幸亏你们及时发现提醒了我。然后再继续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对课堂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自然能够积极参与进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四、科学运用设问教学模式,整合历史学科教学内容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他们思维细致,且乐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无限的想象。而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纷繁复杂,若教师不能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趣味性元素进行挖掘,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抵触,更不愿意主动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并保证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元素,能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主动思考。此外,教师要科学地运用设问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大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从问题着手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材内容,并就问题研究的思路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五、驱动学生探讨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关注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将相关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驱动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由此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有效的培养。如,在教学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关注当时的社会形态,提出具体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在思考问题中探讨解决方法。“半坡人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其中一些陶器具有彩色纹饰,这说明了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涉及当时历史阶段的一些发展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展开思考,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结束语
         总之,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和优化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J].清风,2020(22):42.
[2]程旻蕾.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0):113-114.
[3]贾玉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天津教育,2020(25):181-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