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教学下的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胡潇
[导读] “有效教学”一直是教育者积极探讨的话题。“有效教学”
        胡潇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  广州  511340
         【摘要】“有效教学”一直是教育者积极探讨的话题。“有效教学”的目标必然要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连。本文以“有效教学”为指导,对与学生终身发展关系密切的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展开探讨,采用“读懂、读透、积累运用”三步训练的方法,力求找到新课程背景下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有效教学     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    读懂    读透    积累运用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的背景
         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者思考的重要问题。有效教学也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方向。 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应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自主、探究、反思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明确且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保证,以教学民主为情感氛围,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生学习的基础。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语文试卷中第一组阅读大题调整为”信息类文本阅读”。考察文本多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性,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性,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阅读这样的文章,对像我们学校这种生源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无从着手。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的目标
         (一)、 开展“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的目的就在于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紧扣教学的“有效性”,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自信的原则下,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并将自己的阅读体悟运用到写作训练中,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我们的“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二)、通过对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的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同时,帮助我校学生找到解答信息类文本阅读题的钥匙,找到平时阅读与高考的契合点。
         三、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的实施方法
         (一)第一步:
         【导情】:是指教师精心设计阅读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速读】:是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看题目猜想内容,读文章整体感知,抓关键,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文章主旨。
         【自测】:在速读的基础上,完成精心设计的三道选择题和两道问答题,文题检索,组织有效语言,形成自己的答案。
         简述:“导情’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产生阅读渴求;“速读”训练学生高效阅读文章,筛选信息的能力;“自测”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效,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答题的规范。
         (二)第二步:
         【讨论】:是指学生完成第一步骤后,展示学生答案,小组或同桌之间交流答题情况,并对展示出来的同学的答案作出评分。


         【质疑】:其他小组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组的情况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有疑处探究解疑,进行探究性地学习。
         【自结】:当所有学生没有异议时,老师对各小组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提出建议,学生结合这些建议,自行思索更正,整理小结。
         简述:“讨论”充分体现了“互动合作,主动探究”的新课程要求,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发挥,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质疑”则体现了“学源可思,思源于疑”的道理,展现学生个性化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与探索,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结”是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阅读过程的监控和阅读结果的合理评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巩固学习成效。
         (三)第三步:
         【素材积累】:学生将文章中出现的论证材料加以分类、归纳积累。同时,学生需补充符合文章观点的其它论证材料。
         【片段写作】:指根据学生的补充材料写一个符合文章观点的材料分析文段,。
         【反思】:指阅读后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包括阅读方法、阅读时间分配、阅读效果等方面的得失;也包括通过阅读省察自身,提高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简述:“积累”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唤醒学生潜能,还将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规律。“片段写作”则有效地引导学生将阅读积累用于写作,读写合一,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将“有效教学”落到实处。“反思”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深化了对文本的感悟,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二步课堂上完成,第三步的写作部分放在课外完成。如此三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同时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心理,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自信心,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充实,学生学有所获。
         四、训练效果
         1、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的开展,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阅读规律的理解,学生基本掌握信息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答题日趋规范性。
         2、因主要采用模式化的训练方式,训练的方向和目的明确,克服了以往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地将信息类文本阅读与答题技巧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对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兴趣得以提高,改变了将信息类文本看作“枯燥文”的认识,信息类文本阅读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学生通过信息类文本的阅读训练,积累了写作素材,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有了较强逻辑性,思想性有所体现,写作水平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五、不足与反思
         1.有效教学的原则是让每位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有所提升。但一部分学生缺乏对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将有效教学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在训练中,我虽然已经开始关注到了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思维水平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也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了很多原则和方法,但是由于大多都是一些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学生对这些方法和原则要进行学习时仍然感觉到指导的力度不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