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明
福清市瑞亭小学
【内容摘要】 笔者认为,学生习作的指导方式,除了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习作指导的契机更是无处不在。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巧于捕捉,教与学就会洋溢着无限的快乐。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如果可以内外兼修,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珍惜一切可以珍惜的体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可以慢慢接近《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部分所提倡的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自主表达这一要求。
【关键词】 作文即生活 调动一切因素 珍惜一切体验 团结一切力量
笔者的宝宝已经整整一岁了,每次看到她奶奶喂她吃饭的时候,那个纠结呀,宝宝老是吃到一半就不想吃了,把头扭来扭去,没办法,耐心的奶奶只得拿东西转移她的注意力,然后趁机一勺一勺地把饭和菜喂到她嘴里。对于宝宝来讲,鱼肯定是剔了骨的,肉必须得去了皮的,就算剔骨去皮又怎样,不想再吃的话,每一口饭菜还不是成了被动的负担,根本没有自己尝试的惊喜和乐趣。宝宝的吃饭问题应该是所有奶奶的难题。笔者看到这一切后忽然间觉得:孩子的习作困惑,不也是老师一口一口“喂”出来的吗?
孩子害怕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师头疼的事情。尽管我们不断地寻找原因,探讨方法策略,还是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啊,河也还是那条河”。习作指导,我们真的摊上事了,确切地说,语文老师们都摊上大事了。
过去的一年,笔者有幸参与了中心校的省级课题研究,课题就是关于习作指导的。在茫茫碌碌却脉络清晰的课题研讨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写作,从来不应该只向书本学习,只知道向书本学习的学生,不一定真懂得作文。教师的习作指导也是一样,不能单靠教材的范文示范,单靠每周那两节习作课。如果你稍微停下脚步,用点心思,你会觉得生活中作文指导的契机无处不在。善于发现,巧于捕捉,教与学才会洋溢着无限的快乐。教师可以在日常的习作指导中,内外兼修,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珍惜一切可以珍惜的体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帮助学生打通通往自由习作的的“通道”。接下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浅谈一下在作文指导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做法,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使孩子的乐于表达变成美好的现实。
笔者认为: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区别,是阅读教学只有一个文本,就是教材。而习作教学是双文本教学,一个文本是教材,还有一个文本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如果一定要分主次的话,笔者认为学生的文本是主要的。管建刚老师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吗:以教材为本的教学叫“以本为本”,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叫“以生为本”。
以前每个星期五的下午,笔者都会布置孩子们周末回家写一篇周记,满怀希望孩子们能把一周里发生地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每次星期一收上来看的时候,总是免不了小小的失望。相当一部分孩子根本不珍惜着这难得的自由表达机会。笔者一直感到头疼,也很困惑:我错了吗?错在哪里?后来笔者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句话:同样的习作,如果换成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效果会不会更好?对了,我何不一改传统的做法,让孩子们通过书信的方式自由地跟老师聊天。
开始的时候,收到信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的女同胞在信中跟我告状,说一到傍晚放学有的男同胞抢着拿扫把,不想倒垃圾,希望我能及时处理。有的孩子告诉我她的上个周末特别开心,因为“德克士”开那么久了,爸爸一直没时间陪她,而那个周末,爸爸妈妈终于抽出时间把她从村里带到镇里的“德克士”庆祝生日,有的孩子甚至向我透露了她的小秘密,有次去中心小学参加“校园小歌手”比赛时,竟然遇到了一个跟自己长得很像的女生,她怀疑妈妈是不是因为家境原因把自己的双胞胎姐姐送人了,感到很苦恼……当然,这样的方式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我的习作指导,每次呢,我都选择几个最认真的孩子给他们回信。我把我的回复写在他们信的末尾发给他们,这样一来,其他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亲笔回复,都开始抓住难得的机会和我“聊一聊”。所有老师都有这个经验,孩子有时候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而不是父母。在回信中,我除了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外,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的文章提出小小的建议,指导他们把事情写得更具体明白,纠正用错的字词或者标点符号。时间长了,我的习作指导“收入太客观了”,我相信这样的习作指导方式,不但促进了师生的心灵沟通,还把习作变成了孩子们期待的乐事,使乐于表达变成了现实。
以学生的“书信”为载体,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打通学生稚嫩的的心灵,因为不知道将自己的心灵铺展在纸上的作文,那只是作业。用“书信”代替周记,孩子的乐于表达就成了美好的现实。
二、珍惜一切可以珍惜的体验,让不经意的瞬间成为永恒的文字。
老师都清楚,孩子的习作素材来源于观察和体验。没有观察的“活水”,习作就成了“浑水”一潭。可是孩子生活的脚步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停下,事情的发展也不会因他们想观察而停止。孩子始终只是孩子,他的注意力、想象力、观察角度是非常有限的。那么语文老师的功力就可以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孩子需要老师的调度。调动他们的眼睛,调动他们的内心,让孩子珍惜一切可以珍惜的体验,让他们的瞬间体验变成永恒的文字。孩子的观察面变广了,感动的会只是那个“自己生了病那摔倒在雨中的妈妈”吗,印象深刻会只是那个自己“做错了事情而严厉地教育自己的爸爸”吗?孩子们的心渐渐飞扬起来以后,慢慢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习作素材也就丰富了。不信你看下面,小小的“庆功会”也可以瞬间变成习作指导课。
中心校举行“快乐杯”作文竞赛,我班刘#伟、刘#浩同学获得了六年级组二等奖。虽然只是二等奖,但对于一个只有十个学生的班级来说,也是一件让全班同学高兴的事情。
为了表扬他们,激励其他孩子,更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关注、观察生活中的事件,自由表达,我决定利用习作指导课的时候为他们举办一个特别的“庆功会”。在那节课指导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上了三个大字:庆功会。孩子们都有点莫名其妙。“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前几周中心学区举行的快乐杯比赛中,我们班的两大帅哥‘伟哥’和‘浩哥’同时获得了二等奖,为我校以及六年一班争了光。”孩子们都欢呼起来,掌声响成一片。“接下来我们为他们举办一个庆功会,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向他俩表示祝贺,握握手、拥抱、说祝贺语都可以,下面有请我们的小功臣上场,掌声欢迎。”
两个小功臣大大方方走上讲台,满脸的阳光,满脸的自豪。孩子们一个个上前,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祝贺。他俩也有礼貌地一一答谢。整个场面温馨动人。接下来我又开始吊学生的胃口:“刚才每位同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哥俩表示了祝贺,真的另老师好感动哦,老师找到了同学们之间浓浓的真情,纯洁的友谊。可是老师很想知道你们上来祝贺的那一刻心情如何?”我在黑板上写下“心情”两个字。“紧张,羡慕,激动。不知道说什么好……”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我趁势追击:“那么哥俩在接受祝贺时又表现怎样呢?”我又写上了“表现”两个字。“自豪,风度,很有礼貌……”学生又开锅了。“看到他俩收到这么多的礼物和祝贺,大家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哩?”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感受”两个字。“我觉得能为后地小学争光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我也要努力,为班级争光”……孩子们似乎有说不完的感受,见到学生又下了我的“套”,我心理太高兴了。“你们说得真好.这确实是我们班一段美好的回忆。接下来请所有同学按照‘获奖’——‘祝贺’——‘表现’——‘感受’的顺序把它写下来,让它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好吗?”
第二天早上到办公室,我看到了10本小作文的草稿工工整整地摆在我的桌子上,一本也没少。我一本一本翻看着,心里涌起阵阵暖流。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庆功会,让孩子们收获了纯真的友情,懂得了荣誉的可贵。同时也让我深刻感悟到:一个小小的体验,就能触发了孩子们内心表达的愿望,成就一次大大的习作。这不就是在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自主表达吗?
习作教学的关键不在于给学生创设一个“植入式”的生活,而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书写生活的习惯,唤醒他们发现生活的热情和激活他们体悟生活的才能。只要教师给他们自由表达的“安全环境”,让孩子珍惜一切可以珍惜的体验,他们就能用手中的笔发出真实的自我的声音。给孩子一个自由抒写的的空间,是解决“写什么”问题的一个很好的策略。只有在自由的空间里,孩子才能用自己最熟悉,最得心应手的话语来描写自己的生活。
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孩子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作文即生活”这种生活方式。
本学期笔者在参与中心校的省级课题活动中,偶然发现中心校的郑老师和王老师的一种习作指导方式——“循环日记”特别实用,因为这种写作指导方式告诉我们何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指导习作。
他们的习作指导方式是这样的: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若干大组,5大组,6大组甚至7大组都可以,每个小组都会自发取好组名——“喜洋洋”啦,“熊出没”啦,“黑帽警长”啦,“葫芦娃”啦,“大耳朵图图啦”,“蜡笔小新”啦……每组每天都有一位同学写日记,大部分孩子都用笔名写作,快乐的名字夹杂着快乐地写作。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尽情表达自己的舞台。日记内容大部分是校园生活和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孩子们喜欢这种方式,就会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欢喜、悲愁、憎恶表现得活灵活现,把自己的快乐与忧伤和大家一起分享。每篇日记末尾设置两个互动栏——“家长的话”和“老师的话”。日子翻了一页又一页,日记也一天又一天地在孩子、老师、家长之间你传我阅,你写我评。评语虽然只是只字片语,但足以沟通家校,心存默契:作为学生,每天都可以在日记中分享自己和同伴的生活;作为老师,每天都可以欣赏到孩子的“皮薄馅足”的作品;作为家长,每天下了班以后,在用笔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的同时,看到自己孩子不太成熟的作品,那感觉和孩子端洗脚水给自己的感觉是差不了多少的。
慢慢地,老师就会发现,孩子们的评价越来越专业了,他们会从多个角度,或选材立意,或谋篇布局,或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细致而客观的评价。就是在长期的评价中,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写作能力提高了。这样传递着日记本,就像在传递着接力棒,日积月累,这就成了他们人生当中的第一本书。这是一本生活的书,心情的书,成长的书。就像一碗“腊八粥”,意义之所以丰富,就是因为“这碗粥”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习作的指导达到了从“无米之炊”到“材源滚滚”的效果。习作指导,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即作文”的必须,若学生觉得,“写作”这一种生活,和“生活”这一种生活,完全是两码事情,那我们的习作教学,真的摊上大事了。
我想,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走路说话都能慢慢学会,使之成为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写作文与学走路,学说话必然有相通之处,只要引导方法恰当,也一定能和走路说话一样,成为他们最基本的表达方式。2013年,恰逢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诞生50周年。1963年,这位伟大的黑人领导人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了这个伟大的演讲。而笔者在这个特殊的2013年也怀揣这样一个梦想:在一堂习作指导课上,老师点拨后,孩子们就“刷刷刷”地开始写了。课堂上没有紧锁的眉头,也不见被咬烂的笔头,更没有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的孩子了。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写着,孩子们似乎有写不完的话,教室里弥漫着甜甜的习作味道。下课了,除了悄悄上厕所的,大家都在奋笔疾书,争取提前写完。也许他们的作文中的语句有的还不够通顺,也许有的用词还不够生动,但有了这份兴趣,有了这份坚持,还怕前方没有美妙的风景吗?老师所可以做的,就是等待,耐心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