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静
驻马店市实验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其旨在切实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收集、整合、利用、筛选各类信息中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与身心潜能的开掘。而且,就育人导向而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工具、方式获取知识、处理信息、拓宽视野,已成为新时代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育人目标。同时,现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知识构架、教学内容上更加宽泛、丰富,其对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技能、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落实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时,应该彻底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与制约,积极探寻创新、变革、优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有效对策,将新课改思想、新课程要求、新课标理念深度融入至学生视域,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任务驱动、微课辅助、创新探究中更好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逐步提升信息技术技能。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借助与高效利用,来发展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需要的满足。
关键词: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有效策略;探究
进入新时代,随着科技发展,能够成分驾驭信息技术知识、手段、工具等来处理各类问题,已成为每一位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而且,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在育人定位、教学目标、开展途径、发展导向等方面也具有着更为显著的特性与强大功能。这使得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传统思想观念制约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重点,严重忽视了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直接限制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此,教师应该立足现状并加强研究与分析,在全面探寻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上寻求突破,将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措施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领域,构建出符合学生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的全新教学模式,为促使学生更好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逐步提升信息技术技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提供助力。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来促进学生认知迁移,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塑造。
一、适时应用任务驱动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教学策略之一,其重在以目标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不同教学任务的驱使与引领下,积极参与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以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既转换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又提升了教学的效能,更变革了教学模式与途径。因此,教师在变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加强对教学任务的设计与构建,并以具体学习任务为辅助,将不同教学内容隐含与任务之中,为确保教学目标达成奠定基础。而且,学生在借助不同学习任务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其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学习自信都会获得切实激发,更利于对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例如,在开展“文字处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辅助,设置具体学习任务:让学生制作一份电子小报。随后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制作方案、搜集各类信息、应用辅助工具,并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存在的瓶颈等即时渗透有关文字处理的知识点讲解、基本技能指导等,来完善自身认知构架。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作用的发挥,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二、灵活借助合作学习模式,强化学生的素养塑造
结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定位、育人目标等领域的特点,教师在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时,应以学生认知实际为基础,加强对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并带动学生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让不同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的学生获得认知迁移与发展实现。而且,在合作学习模式的驱动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会向着精细化、科学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率,又优化了教学指导的路径,为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给予了保证。例如,在开展有关“power point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power point工具来制作自己喜欢的演示文稿。
在文稿制作中,由教师对学生科学、合理分组,然后由每个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承担具体的制作任务,在协作与互助中选择PPT模板设计幕布、选择剧目字体、结合教材内容与提示插入图片、剪贴画等。待到设计完成后,通过相互之间的分析与探究,对PPT予以优化、美化,在小组合作中掌握诸如PPT模板选用、PPT背景设计、图片插入、文字输入等基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以借助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来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变革,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塑造。
三、充分利用微课辅助模式,推动学生的认知迁移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涉及的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若单纯以直观讲授的方式实施指导,教学的针对性是实效性自然难以保证。而微课的直观性、可视化、简洁性特质,使得其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与更加重要的价值。因此,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等知识,教师可以就其制作成一些辅助性微课,组织学生在感知、体验、学习中理解不同知识的的内涵、明确一些基本操作规范,使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强。例如,在开展有关“插入剪贴画”及其辅助操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在文档内插入剪贴画,待到学生完成操作后发现自己所插入的剪贴画在大小、位置、结构、美观性等方面都与文档内容不够匹配,对此,教师再即时在课堂引入辅助性微课引导,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快进、慢放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插入剪贴画时的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必须注意的要点等,使教学开展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将微课发布至网络交互平台,供学生课外自学,于无形之中拓宽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路径,使学习方式更加多元、丰富。既强化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认知需要也会与无形之中得到切实满足,更利于对学生完备认知体系的构建。
四、结论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与技能培养的关键途径。其不论在教学定位与育人导向上,也更为契合学生认知特性,更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满足。因此,教师在实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时,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切实强化教学研究分析,并从创新教学模式、拓宽教学路径、优化教学措施入手,彻底摈弃传统思想观念与教学模式的束缚制约,以全新站位、多元视角重新审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与作用。在课堂内切实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高效实践、提升技能、发展自我。以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优化,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深层次探究、多元化实践中更好提升发展自我,以获得认知夙愿的释放与身心潜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永霞.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9):3.
[2]张渴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9(02):119.
[3]姚海涛.微课促进教学模式变革——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8):100.
[4]朱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