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妙芬
普宁市南溪镇下尾王小学
摘要: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应该为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得到成长的助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而社会的发展也非常需要创新力的支持,创新力又来源于想象力,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因为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有必要重视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想象能力;问题
1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还不够稳定,思维方式也不够成熟,所以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并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加强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幼儿是从一岁多开始对事物产生想象,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想象也会得到具体化,而发展到三岁之后,幼儿的想象就会逐渐地扩散,漫无边际,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思想,仅仅只是在某一方面受到思想上的影响或是刺激,就有可能会产生想象,而到了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就处于极度丰富的时期,不但对于自己身边的事物会产生好奇心,还会将这种好奇心付诸于实践,想要实现自己的想象,但是因为小学生的想象过于天马行空,所以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的想象方向,让学生的想象能够更加有价值,而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
但是除此之外,教师更加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因为大部分的学生虽然具备相应的想象力,却缺乏将自己的想象付诸于口的勇气,尤其是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受到桎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被教师要求守纪律,所以也渐渐不敢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就能够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发散。例如在开展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个作文的主题,但是不局限作文的体裁和内容,让学生自主创作,而在学生的作文呈现出来之后,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和肯定,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优秀作文,使学生能够从写作中得到成就感,并增强自信心,敢于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 科学引导,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非常活泼,对于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而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则应当予以正常、合理的指导,如果教师的引导得当,就能够使学生将自己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转化为一种想象力的激发,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利用一些教育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素材,再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素材进行讨论,从讨论中发散思维,并逐渐地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引导,允许学生的天马行空,但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学生的想象力是正向的,当学生出现较为极端或是偏激的想象时,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引。
想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需要丰富学生的想象素材,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写作材料,让学生将这些写作材料作为写作的素材,并发散思维,进行写作,这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且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思考的机会,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寓言故事,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续写又或是改写寓言故事,从学生最终的写作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以及想法,而学生在写作中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果教师能够保障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并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为了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就势必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且在日常积累更多的教学素材,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积累素材,并且用心感受世界和身边的事物,将自己的美好感受写成文章,开阔自身的视野,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缺乏写作素材,感到无从下笔,也才能够有激发想象力的余地,教师则主要注意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想象。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关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因为作文能够给予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华,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根据某个主题又或是某个因素展开发散性的思考,而在作文完成之后,学生还可以与他人交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教师则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能够慢慢养成写作习惯,并学会从写作中得到想象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严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20(33):67-68.
[2]李婉婉.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17):20-21.
[3]钱德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