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  吴茜
[导读]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逐浅入深选录
        吴茜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西街中学       721400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逐浅入深选录了许多精美的古文,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辉,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感悟.那么,如何优化我们的古文课堂教育,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不仅能快乐的积累古文知识,还能汲取古文中的思想精华,化古为今,学以致用呢?
一. 以情感来提升心灵.
新课标中所选的诸多古文,无不充满着美好的情感,给人以心灵的感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
        1. 重视诵读,批文入情.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一个”读“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体会文中情感.
        诵读课文也需要情感的投入,特别是针对那些对偶句式、押韵句式较多的文言文,教师可尝试指导学生从情感式朗读入手。文言文的诵读不应滞于古人提倡的“倒背如流”之说,而更应该是诵读的声情并茂。如柳永的诗词《雨霖铃》。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表声音的延长,“|”表停顿,“·”表重读)
??? 朗读全文,当有一种离情别绪充盈胸中,有痛苦、有无奈、有黯然神伤、有孤寂难奈。教师或范读,或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课文的“情感”来。
        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教授《项脊轩志》,教师可以教学生轻缓低调朗读,那样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极为悲痛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用真情感编织成文的特点。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
        2. 故事入手,导入情感.
        一堂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必须是一堂能打动学生的情感课。

司马迁的《鸿门宴》,我从讲述故事入手,如“霸王别姬”的故事,如成语“四面楚歌”之出处等,故事人人爱听,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渲染项羽与爱姬的情感缠绵,更会深深的打动听者,“然……”我话语一转:“项羽何等威风之英雄,想当初,他率军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而刘邦只有十万的军队与之对峙……”,此时,自然调起学生兴趣:为何项羽最后兵败于刘邦?同情之余,学生中,有惋惜者(对项羽),有恼恨者(对项羽),有钦佩者(对刘帮),在这诸多情感中,教授课文,怎不让学生产生兴趣,引起共鸣?
        3.. 走近人物.体验情感.
        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在古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中人物,领会文中的情感美,从而使学生陶冶情操,涤荡灵魂,有所收获.
        人是感情动物,美好的情感总能穿越时空,令人感动. 《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虽为琐碎小事,其中蕴含的亲情却无不感人泣下;《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为了爱情而敢于反抗封建势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情的真谛;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于危难之际,临危受命,爱国之情令人钦佩.
…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洗礼和升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之作用。
        二.以思想来指导处世.
        1.感悟思想,学做人.
        优秀的文章,以其厚重的思想而不衰,更能给人以有益的借鉴.
        《归去来兮辞》中,诗人面对违心折志的痛苦,毅然踏上了归隐田园的路途。那种酒酣而归的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那种躬耕田亩的自得其乐。无不给当今忙碌于快节奏生活而不得休闲的现代人以启迪.
        生活中,人难免遭受挫折,当我们悲观消沉时,苏轼在《赤壁赋》中豁达乐观的态度.让我们在精神上受到启发,给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逍遥游》中: “彼其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其奚适也? ”其中小大之辩的道理启示我们:根据自己实际的能力,挖掘本身的潜力,体现出自己生存的价值,没有什么大.小.高.低之分.这给了当今那些眼高手低,面对择业困惑的青年人多少有益的启示啊?
这些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以其难以抗拒的正能量, ,指引我们做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当代高中生.
        2.体味生活,悟处世.
        我们生活于社会之中,修身养性,与人相处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为人处世?其实,先哲的文章中早已给了我们答案.我们读孔子, 感受到他博大宽厚的仁心,学到了“言必信,行必果” 的为人处事之道.我们读孟子,领略到的是他那“男子汉大丈夫”站立于天地间的最伟大最刚强的浩然正气,那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的深明大义, 廉颇的知错善改,告诉我们与人相处时宽容的重要意义.
        《论语》: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教会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孝顺?做人应该学会感恩. 而《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用生命来回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这些精美的文章,无不给人以启迪,为学生的为人处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提高自己.
        在语文教学中,让我们感悟古人的美好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汲取古人的思想精华,指导我们的处世. 让我们既能徜徉古文化之中,品味欣赏其美;又能鉴别古文化之意,感悟指正其行.让我们爱古文,学做人,化古为今,学以致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