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向华
五华县梅林中学 514445
摘要:文言文在我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文言文的教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文言文授课中,教师手段单一,授课过程枯燥无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授课现状,创新授课方式,有效的开展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效率
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难题,而文言文更是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难度系数。文言文的特点是枯涩难懂,初中生难以直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此必须要适当的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1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文言文的生僻难懂,因此给初中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文言文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启蒙以及渗透,响应当前我国中华复兴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应用于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和文言文相互渗透,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加强文言文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号召,同时满足了我国发扬传统文化的软实力。
2 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2.1 学生课堂积极性低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学生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仔细来进行研磨,才能在古代的文字书写遗迹中明白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但是由于目前教学重点的偏移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着重点不同,学生们很难在初中课堂中提高自己打的学习能力,这也就导致了学生降低对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容易产生抗拒情绪。过于重视成绩,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无形的学习压力。教师作为带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引导者,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古文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刚刚接触文言文缺少知识和阅历的积累,学生难以理解古文中的情感表达。此外,教师在上课讲述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是根据原教材进行的单一的讲解,教课方式死板,并且,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太过重视。因此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2.2 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与新颖见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重视的是意境,而学生们一般都很少能够进行适当的想象,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对文言文有一个正确的联想,才能够领悟文章要表达的主观思想情感,产生新颖的见解。但是在现实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却忽视了这一个方面,只是进行枯燥的讲解,翻译,然后进行背诵。这样只会让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过于片面,难以实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入了解。
3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策略
3.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感受古文神韵
文言文一般来说都比较的有韵味,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培养学生的代入感。文言文是中国所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需要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加以弘扬。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给学生们营造一种意境,让学生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内心情感以及伟大抱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言文鉴赏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文言文学习意境,提升学习效率,例如,让学生找出文言文中那些表达情感的重点词语以及事物,让学生们去揣摩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可以设置抢答或者提问环节,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以及能动性。带动课堂氛围。情景构造是文言文的灵魂所在,只有给学生们营造出一种优良的文言文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课堂的活跃度。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自己想象出来的意境。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对全文主旨有一个简单明晰的总结。然后,老师给同学们进行纠正,通过讨论总结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3.2 多种教学手段激发情感
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进行古文教学时,应该给足学生充沛的时间,让他们反复诵读,深深地进入古文的意境中,自行品味出古文的意境美。诵读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大声的朗读这种方式可以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抒发出来,通过朗读可以更加容易的与古文中的意境产生共鸣。并且古文虽然简明,但是其中所含的内容复杂,所以朗读时注意文章的节奏感,感受古文的韵脚,找到合适的音调,选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追求古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爱国之类,就应该用坚定且有激情的朗读方式。此外,初中生社会经验比较少一些,他们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达不到要求,再加上古今言语大有不同,这些都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难度,而只靠老师抽象的讲解以及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实际上很难理解文章语意,这时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图片,视频和音频等直接观看的形式,给学生们带来一定的感官刺激,来辅助学生对古文的理解。
4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特别注重对于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和意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感受古文神韵,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学习文言文,降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缪方华.试论职教语文文言文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44.
[2]苗胜伟.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7(3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