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芳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新中学 广东 广州 511365
【摘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及能力,必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设问,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问题意识的培养,本文从让学生敢问、让学生会问、让学生勤问这三个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问题意识 情境 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要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学会生活。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有思考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学习,有思考的生活才有可能是有意义的生活。学生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会问。从教学中发现,在学习道法方面,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做到自主地学习,去发现知识和思考问题,这就透露出学生薄弱的问题意识。而因为这一点,他们学习的成绩及能力都提高不大。所以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必须在道法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的培养。怎样能做到这一点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及学习他人的经验,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日常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有问题而不敢问不愿问。曾有学生多次向我反映,在学习中经常会陷入困惑,想请教老师,可看到老师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心里一阵恐惧,最终想问又不敢问。这样,随着学习的深入,困惑会越来越多,累积的问题就越多,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最终结果,想问却不知从何问起,想学也是有心无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精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必须减少自身对学生造成的恐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与老师关系良好,自然就会亲近老师,愿意多走近老师,遇到问题就很乐意去问。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愿意跟着我们走的引路人。
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处于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既可以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学习,又能够克服恐惧心理,敢于发问。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创设这样的氛围。所以教师须留给学生“说话”的空间,留给学生“问”的空间,给学生该有的自由,而不是什么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应该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尤其要注意尊重来问问题的学生,要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在我们教师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幼稚,作为教师也不应取笑他们或说一些打击他们的话,诸如“你怎么这么笨?”“这问题我都在班上讲了好几遍。”“这问题那么简单你都不懂?”此类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而应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辅导。对于积极主动来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表扬、鼓励、引导他们,这样他们才敢问老师。有一次,有位非常内向的女生拿了一道我在班上讲了不止讲过三次的题目问我,当时我心里有点气,不过我没表露出来,而是耐心地给她作了解答。后来,收到她的一张纸条,说“老师,谢谢你没有看不起我”。经过那次以后,这位女生在问问题方面渐渐变得大胆又积极了,学习能力也提高比较快。我很庆幸自己第一次为她解答问题时能很好地保护了她的自尊心。
(二)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及创设情境——让学生会问
1、夯实书本基础知识,提高学生问的能力
在与学生的聊天中,他们往往会提到自己不是不敢问,而是不知道问什么,因为书本上很多知识自己都不能弄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有“东西”可问。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夯实书本基础知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精彩”的课堂,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习惯从书本知识结构去善于问“为什么”。这样,既有助于书本基础知识的夯实,又有利于学生“问”的能力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知识结构基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逻辑顺序。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从这一逻辑顺序去思考,将有助于学生养成从这三方面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问的热情及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纯理论的知识、太容易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问的热情及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适当创设一些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情景及能给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问的热情及积极性。而创设情境和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充分利用书本探究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主发问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科书每一知识点都设置了相应的探究情景和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相关的情景及问题,结合书本知识自主发问。如在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我引导学生学生从书本设置的探究“三代人的对话”这一情景去提出问题:“为什么他们对生活会有这样的感受?什么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去解答。无疑,在学生自主发问及回答的过程,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当然,书本上的探究情境及问题并不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所以在运用时须对其进行筛选。
(2)通过热点、故事、漫画、诗歌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在创设情境方面,我除了适当运用书本上的探究外,还会运用多媒体把社会中的热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这些方式呈现给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就能获取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会触发他们的思考。但受知识面的限制,对这些问题的本质他们往往难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引入当前或曾经的热点作为情境,巧妙设置问题,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对问题的思考,顺理成章地能引导他们回归课本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例如在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知识点时,我播放了“ 近年来我国各地环境污染实况以及雾霾天气”的片段式视频。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看完后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并很好地回答了以下问题:(1)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吗?环境国情怎样?(2)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是什么?(3)解决雾霾天气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情景的运用,既有效落实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除了引入热点,运用故事、漫画、诗歌也是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激励学生在练中问,在问中练——让学生勤问
让学生敢问、会问,还必须让学生勤问,这就必须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来激励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对学生单一的评价,重视多样性、发展性、感情化、过程化新时期的评价标准,注重考察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关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提问”,课堂中,我会及时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后并加以归类以及定期公布,对于勤提问,提出的问题价值大的又积极探索答案的学生加以鼓励和公开表扬并,不断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由“乐问”到“勤问”。
这个评价标准既可以运用在课堂中,又可以应用到课外的练习中。除了在课堂上创设好的氛围让学生敢问、会问,我更注重应用这个评价标准引导及激励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再请教同学或老师,然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所以,要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项工作,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要让学生敢问、会问、想问。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娟.新课程下的“问题教学“模式.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
[3]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软件(教育现代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