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罗厚青
[导读] 现实生活中,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各种不文明行为,
        罗厚青
        贵州省黎平县龙额镇中心小学
        摘要:现实生活中,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各种不文明行为,有些不文明行为直接对小学生未来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影响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在当今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要加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使其成为小学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在农村小学教育阶段要尽早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摆在我们农村小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现在的课越来越难上,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差了,学生自控力差,纪律涣散,学生的行为习惯差。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未来就业中还是创业过程中,良好的习惯总能让给人眼前一亮,因此,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必要的。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以正确的,符合人际道德的,能够让双方都感到舒适的一种方式,或者能够给社会、给家庭带来形象上的加分的行为。我们都说,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就要培养,这样才能够在长大好表现的更加出色,但就目前教育形式来看,低年级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却着实让人堪忧,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状况?又有怎样的策略呢?
        一、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1、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课前准备的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部分学生对课前准备不够重视,没有形成习惯。
        ②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或保持时间不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情。
        ③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习惯比较欠缺。通过听课、座谈,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习惯。
        ④认真学习的习惯普遍较差。有不少教师反映学生普遍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表现为作业不认真、姿势不端正、握笔不正确、书写不工整、随意涂改、作业本不整洁、审题不认真、计算不准确。在作业和考试中,有些题目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缺乏细心与认真审题的习惯,没有读懂题目,不知道从何做起,因而出现错误,导致失分。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做作业时边做边玩,不够专心、漏题、看错题意、计算错误等情况时有发生。
        ⑤没有阅读的习惯。很大部份学生只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
        2、没有良好的礼貌习惯,不会使用文明礼貌语言交流,部份学生见人不打招呼,饭桌上不会文明语言。
        3、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会整理学习用品,收拾书包;不会布置教室,不会扫地、摆桌椅、擦黑板、倒垃圾,不做家务事。
    4、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孩子不乱丢垃圾杂物,做到讲卫生、爱清洁。
        5、电脑、手机玩游戏,成了低头族。
        二、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因素
        1、网络环境,暴力游戏的介人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2、家长不规范形象的树立。
        3、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忽略学生德育教育
    4、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农村小学低年级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1、及时进行引导教育
    小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求知欲强,教师可以借助这点给予引导教育,改正小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一般而言,小学生尚未形成属于自己的辨别能力,许多都是依照有教师或者家长的说法来巩固自己对世界正确和错误的认识,因此,教师对小学生的引导教育很容易,千万不要等到学生自身不良习惯已经养成,并且对周围同学形成恶劣影响后再予以批评教育。
    2、适时进行价值观养成教育
    小学生自身的价值观还未形成,教师可以利用这点来帮助孩子健全自身的价值观和对事情的辨识度。例如,每天早课可以让孩子自身来分享一段名人故事或者讲述一段身边发生的具有优良品德的人文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认清自己,对于事物的看待和评价有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奠定作用。
   3、培养学生自己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第二个老师,对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形成自我的价值观,还能够为未来提升阅读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提升自我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外作业的布置当中,加大课外阅读书籍的阅读量,降低书本作业,让学生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定的时间去学习课外知识,去了解书本以外的内容。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情的认识度不够,这就需要教师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为学生立下标杆,成为学生的楷模,继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责任意识。而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应大加责备,而应以用于承担错误予以表扬,对于能够敢于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过错的勇气,表示鼓励。这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如果过于对学生进行责备,不仅不会让学生承认错误,反而会让学生形成逃避责任就逃避教师责备和批评的意识,从而不利于以后的成长发展。
    5、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不仅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更是为孩子形成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提供行为基础。在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上,教师可以以简单问题切人,让孩子进行独立思考,或者通过身边的工具自己查询,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只需耐心的指导,整体工作还是需要孩子自身去完成。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孩子的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下次在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会依赖教师或者家长。年级的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只要耐心的进行教导,孩子一般都会接受,可以说,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对于形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关键性作用。
        6、多管齐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①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孩子从模仿中学习,老师的板书应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切忌因赶教学时间而书写潦草。         
        ②从细节抓起,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跟写好字有密切关系,而且对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所以一定要格外重视,并注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前,指导学生削好铅笔,放好作业本,告诉学生写字的时候,身子要正而直,两肩齐平,胸部挺起,头部要端正,稍微向前,双脚要自然放平,踏稳,两臂要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
        7、优化课堂,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学习必须“口耳相用”,课堂上的40分钟是有限的,如何在这40分钟内上好一节课,如何有效率地在一堂课内完成要求的教学内容呢?这一直是我在追求和努力的一个方向。前面讲过,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比较涣散,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较短,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是在前半节课,也就是说注意力较高的为一堂课的前20分钟。这时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把知识点作一个整理,把这节课想让学生接收的信息安排在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实则用来巩固。   
        巴金爷爷说过一句话,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确实,一个人的习惯不仅影响他的人生,甚至还决定着他的未来。让我们的孩子都拥有一个美好的高尚的未来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