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下 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研究 ——以李白《将进酒》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罗春梅
[导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罗春梅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中学   514437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高中生学好古诗词不仅是高考的要求,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但现实中古诗词教学却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课堂沉闷的局面。“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很好地改变了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是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乐意学,继而在合作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既增强了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品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将从高中古代诗词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出发,以人教版选修课文《将进酒》为例,探究“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
关键词: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教学模式、古诗词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 “应切实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多层次地贯穿国民教育各领域、各环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在语文的教学中,归结到人文教育上,就是培养具有精神底子的人。” 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教师应该对其做好传播和弘扬,而语文学科正承担着这样的重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合理的课堂学习目标和科学的学习任务的设置,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做了明确的要求,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实践创新,其二是学会学习。在新课改的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立足现实,在对经验做总结的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同学们“做事情”的积极性,将其创造性及主动性加以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1]我市也紧跟课改的步伐,提出了中小学“聚焦课堂教学变革,构建科学评价体系”2020——2025五年行动计划。计划指出:“为进一步推进我市课堂教学变革,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教育质量提升”。结合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要求和我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古诗教学也必须紧跟新时代的发展,积极寻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古诗词的学习有三层境界:一是品文本。文本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学生只有熟悉文本(诗词),才能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二是品情感。诗是饱含情感的一种文体,离开了情感,它将无法存在。《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并提,两相联系,中肯客观。所以,诗歌在表达感情和理想的途径上是不言自明的。古往今来,没有哪一首诗没有情感生存在里边。从最早的《诗三百》开始,诗就生活在情感里。诗一路走过来,总是带上情感走来的。学生把握了作者蕴含在诗词的情感,便是对诗词的学习又进了一个层次;三是品思想。“诗言志”,“言为心声”,它指出文学作品都是在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态度的 。当然 ,诗歌也不例外,诗歌就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对于诗词中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而“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达成诗词学习的三个层次。古诗词的学习任务设置由文本的感知到情感的把握,再到理解诗人的“志”,这种任务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
“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内化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内化的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一定的原则。在实施“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时,语文教师要科学掌控任务的难度,确保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保证任务的可参与性、趣味性和多元评价,这样才能实现“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最大化。[3]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要想将“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的促进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首先,学习任务的设置应该是科学的,学生能操作的。学习任务学生能驾驭,学生才不会出现怕学畏学的心理,更易于其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次,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任务时,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把趣味性融入到任务中去。有趣的学习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如果学习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它必然是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学习,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不愿积极完成任务的同学也会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更加努力积极的去了解知识,完成任务。再次,对“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教学模式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成果进行评价时,教师可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即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语言表达,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试着给别人以鼓励,给自己信心,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任务学习中来,养成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意识。
三、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实践
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含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课前设置预习任务; 课中展示学习任务,层层深入、合作内化, 反馈学习结果及课后评价。笔者以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实践。


   (一)课前设置预习任务,引导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研读文本、分析学情,依据文本特点和学情状况设计、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让学生课前进行有针对的预习活动,在完成初步的自主探究任务中熟悉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为教学过程中的交流讨论、合作内化作好铺垫。这一“暖场”任务是不可或缺的,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能够大大节约课堂自主阅读的时间,奠定了课堂高效对话的基础。 在《将进酒》教学之前,笔者布置了自主学习任务给学生: ①朗读诗歌,参照注解,读懂诗意,圈画难点;②品味题目内涵,并从文本中找出与此相照应的地方; ③读完此诗,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让我们穿越回唐朝,扮演李白,你最想扮演的是宴会中的哪一个他? ④吟咏诗韵,体味诗人情感的波澜; ⑤比较探究:李白说“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却说“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什么李白诗中的酒是“清酒”,而杜甫诗中的的酒却是“浊酒”?这五个任务导学案的习题遵循了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综合统筹的设计思路,在认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前三个自学任务,并能够围绕后两个较高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自主学习任务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重在通过学生的自学扫清全诗的阅读障碍,对诗歌的大概内容做到基本了解,并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究,体现的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及预习习惯的培养。
(二)展示课堂学习任务,落实教学重难点
课中的“任务驱动、合作内化”要以教学重点的落实与巩固、教学难点的突破为核心,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生成上来,让学生能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形成知识的内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较为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任务,降低探究难度,适应学生的学情。本校在聚焦课堂改革的背景下,每班的学生按成绩均衡分组,每组有8至9个学生。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讨论,相互补充印证,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在《将进酒》的教学中, 笔者依据教学重点“因声求气”和教学难点“吟咏诗韵”,设置了如下学习任务: 一是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情感变化           
原因           
二是诗人借酒浇愁,是否体现诗人消极出世的思想?在学生合作内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酒,排解人生寂寞与失意、痛苦与快乐的方式。新时代青年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由文本的学习进入到学生对自身的思考,让学生形成知识的内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是:李白说“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却说“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什么李白诗中的酒是“清酒”,而杜甫诗中的的酒却是“浊酒”?
李白的清酒               
杜甫的浊酒               
学生围绕这几个探究任务进行了激烈的交流讨论,气氛活跃,相互补充,并整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答案,无论是语言、思维,还是审美与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2]
    (三)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的成果,在相互质疑与评价中形成知识的内化
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及组外成员的评价、质疑是任务驱动教学课堂的高潮。不同的小组之间围绕同一问题的探究,但侧重点不一、角度不同,即使相同也往往存在不同的观点,甚至是截然相反、针锋相对的观点。在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环节,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包容态度进行知识的探讨交流,相互补充印证,相互学习借鉴,能够让学生获得很好的学习体验和知识的启发[4]。 文章思想主题的探究是任务型教学的探究的最后落脚点。《将进酒》中诗人借酒浇愁,是否体现诗人消极出世的思想?对此,不同的小组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有的小组代表发言认为,诗人借酒浇愁,“但愿长醉不复醒”、“斗酒十千恣欢谑”、“与尔同销万古愁”正是体现了其消极出世的思想,有浓厚的消极出世色彩。有的小组代表则围绕“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所以是积极向上的。还有的小组代表则认为,全诗中作者的思想充满着矛盾的情感,既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体现了一定的反抗精神,正是基于这种矛盾心理,诗人才借助酒来传达情感……不同小组的成果汇报都凝结着小组成员的思维内核, 具有很好的交流价值与借鉴意义。这种生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无疑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古诗文鉴赏往往不在于追求统一的标准,甚至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关键是学生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挖掘,内化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四)巩固提升学习效果,组织课堂评价活动
“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围绕自主学习和合作内化的学习任务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笔者在本堂课的教学结束之前设置课堂演练环节,对比思考李白诗中的“清酒”和杜甫诗中的“浊酒”,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成效,并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活动过程中提升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进行自评、互评,肯定优点,反思不足,不断调整与优化任务驱动课堂教学的环节。
总之,“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和建构能力。它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关注了学习过程。“任务驱动、合作内化”新课堂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内化的能力,它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上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1 温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的运用研究[D].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2018: 9
[2]张晓侠.如何把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思想感情[J].考试周刊,2012(000)036
[3]严小青.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古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月刊,2018( 1) : 64-67.
[4]何凌.多向切入多元解析———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古诗鉴赏[J]. 语文教学之友,2018 ( 11) : 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