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叶海燕
[导读]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小
        叶海燕
        泉州市永春县达埔中心小学 福建 泉州 362600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性。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教材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正确引导,让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前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健康成长,还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注重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并对学习充满自信,会让学生更好成长和发展。
一、为学生营造轻松学习环境
        轻松的学习环境,不仅会让课堂上的气氛同步变得愉悦,使学生的心态变得轻松,积极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还会让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更加高效去学习。想要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去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就需要从身做起,改变在学生眼中“威严”的形象,使学生可以真正放松身心,进而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愉悦,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教师可以赏识教学法。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有自卑心的学生,积极去表扬,可以使其内心变得坚强,并有效增加学习的动力,充分融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师发现有外地转学过来的学生,有自卑的表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话的声音比较小,也不敢去正视别人,在课堂上学习时,多数也是低着头,与同学交往也不是很融洽。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多去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以教学《掌声》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阅读课文。之后,再提出问题:“同学们,掌声的力量大吗?”。并且,让心理比较自卑的学生来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鼓掌来欢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去表扬学生回答的正确,表现优秀等,就会使学生逐渐转变自卑的心理,进而以轻松的心理融入到学习中。
        另外,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沟通、提问时,用温和的语气与之交流。即便学生没能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也要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表扬,再指引学生,领悟正确的问题答案。会有效降低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感觉到轻松、愉快。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的质量,也十有利。
二、通过课文渗透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并且,许多文章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教育意义。教师渗透心理教育,可以充分结合教材中的文章,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使学生的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思维反应敏捷,教师的某一句话,往往也会让其内心受到触动,从而使受到感染,将课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转化成自身的优秀品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教师在教学前,充分备课,并深挖教材中有益于学生心理教育的素材,在教学时巧妙去渗透,以此达到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比如,在教导学生学习《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可贵,从而有效渗透心理教育。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并对其中的生字、词含义、字音加以讲解。之后,再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课文中主人公是谁呢?她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呢?”。当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再说:“宋庆龄是如何守信用的呢?”。以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是有效渗透心理教育的过程。当学生完全清晰课文的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做人为何要守信用呢?”。并且,对诚信的重要性加以渗透。就会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诚信是优秀的美德,做人诚信,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让他人对自己也守信。接下来,教师再结合课文展开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还会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三、借助角色扮演强化心理感受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从内心增加情感体验,使学生内心形成深刻感受,才会使学生的内心受到触动,并将教师渗透的心理教育真正内化,并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深刻的感受,深度体验到课文中人物的情感,教师仅凭让学生去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站在课文中人物的立场,去体会其中的情感,才会让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受到感染,更好接受心理教育。
        比如,《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通过对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经历,充分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体现出做人的深刻道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其中的语文知识、涵义充分理解后,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分别去扮演两个角色,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对谦虚、骄傲自大有更深刻的认知。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再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分别是什么样的呢?它们分别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当学生可以正确回答教师后,教师再引入表演环节。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举手的方式,确定两名参与表演的学生。并且,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不仅要依照课文的内容进行表演,还要表演出它们的神情,这样才会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课文中不同的人物情感。当学生表演后,教师再让学生分别分享自己表演后的感受,让学生分别表达对课文涵义的理解和感悟,就会使学生充分懂得做人不可以骄傲自大,要友好、谦虚与人相处。与此同时,也会让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令学生体验到表演的乐趣。对于学生将来更加健康的成长,也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渗透。同时,教师需要应用多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内心受到触动,增加学生内心的感受,才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的心灵更加健康,从而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吕翼.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语文课内外,2021(5):224.
[2]陈吉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1):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