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霞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那霍镇水丰学校
【摘要】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增强青少年的文化素养、爱国精神以及文化自信变得尤为重要。而增强这一素养要从小学语文课堂抓起。学生们在初学阶段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能为自我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育插入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影响一代年轻人。注重文学熏陶意味着要创造文学作品阅读的氛围,拓展学习空间。
【关键字】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文学熏陶
【正文】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同时还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教育则是培育这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育要做到可以培养出国家需求的人才,从小学的基础课程中开始,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一、现状:语文教育的文学荒漠
现代社会科技很发达,人们都操控着最先进的科技,但现今这个社会并不像古代那样,搞文化的人很多,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越来越很少关注文学的教育,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关注成绩而不是文化内涵。首先是在教材上一些名人的事迹数量太少,一个学期大概才二三十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早有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学生在学校的读书都不是真正的书。”其次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有欠缺。教师的重点一般都会放在课文的讲解。偶尔会在讲课中穿插一些文学知识,无法激起学生对文学的认知。最后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觉得读那些对孩子写作文有帮助的书才叫书,却不允许他们阅读文学书籍,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几年前的“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个名叫武亦姝的女孩子爆火,她对古诗词信口拈来,包括其中诗词的韵味她都理解的很深,外表就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知性温柔的感觉,如今她已然是考上清华的学霸。在这个快捷空虚的科技时代,人们需要文学来供养,丰富人们的生活,读书使人明智,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好对小学生文学的教育,虽然部分学生并不能出身书香门第,没有好的先天环境,但可以通过在学校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后天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小熏陶他们要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而非张口闭口说脏话的人。
二、实践:进行文学熏陶的策略
小学阶段进行文学作品的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文学作品的深度不像语文课本那样通俗易懂,所以在学习一篇经典名著时,需要老师多加指点。
(1)介绍背景
在学习一篇作品之前,先从这篇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讲起,比如“作者是在什么样的 环境下写的?、文章是表达什么情感?或者是写给谁的等等”,先从这些学起往往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乐趣,乐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踏下心来取学习它。
(2)创设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
创造学习氛围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方面老师可以发挥自身魅力,给学生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将文化底蕴、言行、品质等呈现给学生们,正所谓言传身教,教师亲自去读,起到带头作用,其次师生共读,老师和学生们一起阅读,不仅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还可以避免老师按个人主观意愿给学生们选书,共读就是创造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才能保证交流的一致性,学生们才能更好的与老师的思路保持在同一程度上。二是利用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教室内可以设置“读书角”,放置一些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供他们借阅,同时家里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在家中购置文学作品构造文学气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孩子们的文学素养。第三是督促学生们坚持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英国的著名作家勃朗特在小时候就经常在父母的陪同下读书,这与她最终写出《简爱》和《呼啸山庄》等文学巨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呼吁:小学语文教育不能缺失文学熏陶
什么是语文?语文就是文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旨在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像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等优秀的文学家,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到文化的熏陶,在人类文化作品的滋养下生长,在学生时代对名著就熟读成诵,这样既为后续写作奠定基础,也积累了自己的文化语言表达能力,读文学书相当于和先辈交流,与那些明智的人沟通交流,而这些内容和营养都是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里不仅有语言的艺术,还有一些积极思想的启蒙,和对人类性格的熏陶。
在我国三十六行里行行都有闪闪发光的人,对他们的事迹稍有了解就不难发现优秀的人特别爱读书,他们喜欢沉浸在与书的交融中,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看法,他们独特的见解也都是读书所悟。学校想要培养优秀的栋梁,对孩子的文学教育必不可少,多读书拥有牢固的文化根基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对他们的文学熏陶,用人类优秀的文化去填充孩子的心灵,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写什么就有什么,从小培养他们生活在文学的环境下,为他们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鼓励孩子多阅读合适的书籍,洗涤他们内心变得更加有内涵,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1]张燕琴.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文学熏陶[J].文学教育(下),2019(08):58-59.
[2]周小丽.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文学熏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