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陈毅敏
[导读] 教学情境法是指在课堂环境中,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连锁情感反应。它
       陈毅敏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小学    525100

       摘要: 教学情境法是指在课堂环境中,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连锁情感反应。它主要是建立起活泼、积极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参与知识的发现、理解和探索。随着新课程标准目标的调整和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根据高段小学生实际状况和身心发展来组织教学,创设出各种符合小学生心智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字:情景教学法;小学语文;高段;运用
前言:
       在小学高段语文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具有精心性与随机性,它既可以是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结果,也可以根据学生对课文掌握与理解随机而为。教师巧妙设计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语文情境,不仅能彻底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保驾护航。
       一、运用多媒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手段
       在近年来多媒体的不断广泛应用,为语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带来了一抹亮色。多媒体利用声音、图片和视频等手段,调动了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系统,以其自身的优势向学生们展现了另一番天地。同时教师要注意在小学语文多媒体的应用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身心发展程度的学生,要让学生觉得视频与自己生活很贴切,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认为跟课文有联系,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这就需要从教材入手,探究教材表象下的深层含义,来为学生展示出与教材课文相符的视频及图片内容。
       例如,在学习五年年级上册《桂花雨》时,文章看似围绕桂花写了很多的事件,其实表达的都是这样的情感,即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看似随意散漫而写,主题却相当集中的写作特点,这正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读到: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桂花成熟季节飘飘洒洒的场景,让学生就像亲身经历一样,这一刻仿佛桂花都飘落到自己的身上,而自己则化身为文章里面的主人公,接落漫天的桂花。在读到“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的摇。”时,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生动的展示出大人和孩子们一起摇落桂花的情景,进而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用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人。这样利用多媒体声、形、光的效果,让学生对思乡类感情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这也是一堂生动的德育教育课。
       二、问题的创设,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
       教师在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方法。它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创设出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热爱,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有深远影响。

但在运用问题情境法时,教师要注意创设出的问题要根据教学目的及小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力求形式的创新性、内容的生动性、内涵的启发性。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时,教师可以利用带有问题的导语,来进入所要学习的课程: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除了地球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星球,你们来猜猜在这些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你们的观点是不是正确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学知识类的说明文《宇宙生命之谜》,文中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针对“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一课题,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彩的课文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关键知识点。在学生基本把握文章结构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呢?人类和生命存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这类问题很好回答,关键信息都在课文里可以供学生参考。在拓展环节,教师要加大问题的难度,可以向学生提问: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是火星和地球很相似,人类会不会移居火星呢?学生都纷纷思考起来。像这样问题情境的导入,让学生的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其创新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三、故事的融入,是激发想象潜能的动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个懂得幽默的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故事,是让学生最开心的事情。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将故事情境穿插进教学,定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故事包括科幻、卡通、童话、寓言等,小学高段语文教师也可将一些名人故事及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融入课堂。借助扣人心弦的故事内容,在学生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后,可以让学生产生无限的学习动力与想象空间,并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至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这篇文章讲诸葛亮运用计谋从曹操那骗取了十万支弓箭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教师可以用导语故事的形式提高课堂氛围: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故事啦,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曾说,他竟然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而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这是什么缘由?观众听了都觉得很奇怪,从来也没听说过啊。原来这位相声演员在跟大家开个小玩笑,他是以周瑜在临死前的哀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都有了如此优秀的周瑜,那为什么还要出现比他还强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一名颇有胆识的大将,那他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等我们学过了《草船借箭》,同学们就都能明白了。像这样利用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很容易就把学生吸引到教师讲的课程中。师也可利用《三国演义》里其他有关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来讲给学生听,例如《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等。在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也在故事情境中提高了课堂效果。
结论:
       总之,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课堂引导者的身份,巧妙运用各种情境教学的方法,以生活化情境、巧设问题情境、运用故事情境等方法,来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语文课堂的机会,提供他们主动发挥自我的空间与时间,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变得富有生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的美好,并逐步引领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
总结:
[1]张巧红.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2021(5):6.
[2]刘晓英.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1(1):49,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