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一以《西游记》阅读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邓燕增
[导读]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重要
       邓燕增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东风小学510900
       摘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重要教学任务。名著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在培养学生阅读水平过程中,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让思维更加清晰,从而增强阅读能力。本文以《西游记》阅读教学为例,对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名著阅读;思维导图;《西游记》
前言: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以及今后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因此小学时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阅读是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其中以名著阅读为主,面对经典中外名著,理解能力尚有欠缺的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思路梳理,此时可以利用图文并重、能够梳理层次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
       一、教师引导构建思维导图,帮助文章的思路梳理
       所谓阅读中的思维导图,就是将文章中的人物关系、事物发展顺序进行简单的罗列,将整篇文章梳理成树状图、流程图等形式,让复杂的关系更加清晰。而名著往往晦涩难懂,即便翻译成通俗的白话版也仍然有着紧密的故事情节,然而中外名著的质量相比于其他书籍更高,语言的表达往往更加优美,逻辑的衔接也更加顺畅,因此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更加有利,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中往往选择中外名著作为阅读材料。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思维导图对名著进行梳理,可以从人物关系的角度、事情发展的角度以及其他合理的线条上进行梳理,是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有助于学生们对杂乱的人物关系以及故事走向的理解。
       例如,在《西游记》的阅读过程中,虽然书里的主角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但出现了较多的其他人物,且都对故事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每个章节的人物又不尽相同,这往往会对学生们产生困扰,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他们难以捋清每个部分、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文章的理解形成了阻碍。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先进行一遍通读,通读后再精读,在精读的同时根据人物出场顺序画出人物思维导图,通过事情发展画出故事情节思维导图。像《三打白骨精》这种脉络复杂的故事片段,捋清人物关系是关键,村姑、妇人以及老父均为白骨精幻化的人形,他们看似为三个个体,其实本质都是相同的,存在的目的也均为“唐僧肉”,因此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树状图进行罗列,以白骨精为核心,发散为村姑、妇人以及老父三个部分,并由此展开三个事件,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来让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再例如,《西游记》整篇故事中配角人物的出场顺序较为混乱,前文出现的人物往往在后文里仍有照应,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能够流畅的阅读整本书籍已经有些困难,繁杂的人物关系更给阅读带来阻碍。此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整本书中的人物关系进行梳理,以师徒四人为核心,以各个人物与师徒四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作为纽带进行罗列,比如以孙悟空为核心,可以延伸出牛魔王、太上老君、观音菩萨等多个人物,而后文降妖除魔过程中又会与他们产生联系,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文章中人物脉络更加清晰,从而扫清了阅读的障碍。
       二、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
       思维导图构建的过程就是文章脉络梳理的过程,这考察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课的初期和前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们构建思维导图,当学生们对思维导图的构建流程较为熟悉之后,应当要求他们自主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通过自己对名著中故事情节的概括以及人物关系的理解,构建出思维导图。
       例如,在《智取红孩儿》片段中,人物关系较为复杂,牛魔王与红孩儿的父子关系、孙悟空与牛魔王的朋友关系加上龙王弟兄、观音菩萨等人物的出场,让此章节的人物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罗列,使阅读更加顺畅。在本故事的开端,学生可以先罗列出孙悟空与红孩儿两条人物线,随着故事的发展,二人的人物关系线因牛魔王的存在而得以交叉,此时可以通过故事线再构建出思维导图。本章节故事的发展跌宕起伏,文章以红孩儿俘获唐僧为故事的开端,孙悟空借与牛魔王的交情说服红孩儿释放师傅遭到拒绝,而后双方大战,孙悟空又请来龙王弟兄帮忙反而失利,此时达到故事的高潮。孙悟空假扮牛魔王又露出破绽,最终观音收服红孩儿为善财童子,故事才算告一段落。虽然故事的发展跌宕起伏,但由于元素过多,关系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未免有些吃力,此时让学生们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将故事进行简要概括,思路会更加清晰,逻辑也更加流畅。
       在《西游记》整本名著中,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存在的,但与此同时各部分之间又存在着巧妙的联系,学生可以根据每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构建出相应的思维导图,再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整本名著的脉络和发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在名著阅读的前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思维导图,当完全了解并熟悉了思维导图的构建流程之后,学生应该尝试自主构建思维导图,积极寻找每个故事中的主干部分,并建立适当的逻辑关系,增强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学生阅读后回顾思维导图,促进思维的开放性发展
       思维导图的一大重要作用在于简化记忆内容、提升记忆能力,因此除了在阅读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构建逻辑关系,还可以在名著阅读结束之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回顾,加深对文章阅读的记忆。通过简要的思维导图,学生们能够回顾起阅读过的文章的主要脉络,通过复述故事来锻炼思维,促进思维的开放性发展。在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应该仅仅注重学生的阅读,更要与表达相结合,才能设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例如,在《西游记》的《真假美猴王》章节中,通过阅读时构建的思维导图逻辑的“真美猴王打死强盗惹怒师傅唐僧”、“假美猴王趁虚而入迷惑唐僧抢走关文”、“各路神仙难缠真假美猴王”以及“如来佛祖验明正身”等多个关联词,完整复述出此章节的全部故事内容。《西游记》虽然故事情节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事物发展对于小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事物元素无疑加大了小学生的记忆难度。当然,这也是许多中外名著的常见现象——情节精彩但元素过多,难以完整记忆,这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文章进行概括性总结,学生们在回顾时仅仅凭借简要的思维导图进行回忆也更加轻松,同时能够通过关键词自己去回忆阅读时的语句,甚至自己组建语言对文章进行复述,提升思维的发散能力,对于语言的组织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
       总的来说,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育中,老师应当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模板和规范的流程,在学生掌握构建思维导图的要素之后,让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关系,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回顾文章也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莉芬.小学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J].神州,2021(5):216-217.
[2]沈瑞红.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四大名著有效导读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1(10):142.
[3]袁国红.基于名著导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2):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