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郝佳利
[导读] 情感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心理基础,同时小学阶
        郝佳利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乾赵小学 253000
        摘要:情感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心理基础,同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因为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仅仅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完全伙食了对学生进行情感以及情操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引言
        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对于提高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要求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所以,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加以利用,将情感教育全面贯彻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促进学生产生丰富的思想情感,树立探索精神,让学生形成优良的情感品质。
一、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往往必须由学生、教师以及教材的共同参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强化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十分重要。教学活动的丰富形式,有助于烘托课堂教学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在教学之间中接受知识的能力。朗读是掌握语文课程知识的关键途径,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达到任课教师理想中的朗读效果。对此,教师应当与学生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情感的支撑,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借助师生之间的有效活动组织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进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班级中组织“情感朗读比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个人等多种方式来参加比赛活动。在朗读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当避免给予硬性规定要求,应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只要体现出真情实感就行。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之前告诉学生,本次朗读大赛中作品突出者为获胜方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活动评委一职由教师和广大学生一起担任,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展开,比赛活动将被全程录制并给予家长。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产生较强的参与积极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强化朗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开国大典》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潜在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开国大典的壮观景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开国大典》电影的经典片段,并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当北京天安门中耀眼的五星红旗慢慢升起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则会十分激动。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高涨情绪,引导学生翻开教材,带有情感的进行朗读,以此调动学生潜在的爱国之情。

[1]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情感教育元素,促进学生产生深入的情感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积极性以及应用积极性,彻底优化学生以往对知识探索活动的参与状态,有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语文基础,根据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最大限度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情感教育元素,提高学生情感方面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落生花》一课的时候,教师应当全面分析课本内容和各个知识点,并综合思考课本中所呈现的内容和情感状态。通过深层次的挖掘和解读课本内容,语文任课教师才能进行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教育,为学生提供情感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深入认识和理解基本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中描述父亲话语的部分,并探索和研究父亲所说的话是希望孩子明白什么样的道理。最后,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怎样成为一名社会有用的人,加深学生对文章所富含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三、合理构建情境,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想切实落实情感教育,教师首先需要为班级学生构建良好的情境,并通过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情境,进而通过情境产生较强的情感体验,并与文章情感实现共鸣。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授课往往是“一言堂”,即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台下精心听讲、接受。这种单向式、没有灵魂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而且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具有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收到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喜爱,并利用情境构建、情感教化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升华情感认知,进而提高学生对于情感的感知以及领悟方面的能力。然而有效的情境构建和导入等多种教学方式,无疑是促进学生深层次感悟情感的有效机制。对此,在开展情感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当注重情境的构建,科学设计良好的情境,并切实落实导入动作,促进学生快速沉浸于情境当中,完善学生个人的情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与新知识产生密切联系,进而为学生带来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定要争气》一课的知识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该文章的描述对象——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的一生精彩事迹,了解其锲而不舍、坚韧不屈、不畏艰险的精神,并且学习其“一定要争气”的披荆斩棘。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并且将平日学习或者生活中出现的学习刻苦的人与学习懒散的人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缺陷,同时调动学生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决心。[2]
结语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策略,有助于学生对情感产生深入的认识和感悟,促进学生心灵实现健康成长,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课程学习以及行为方面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情感教育方面的教学理念以及方式应用不当,导致教学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基于此,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反思自己的所采用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力争为学生带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促使小学语文课程中情感教育实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姜珊.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参花(下),2021(05):56-57.
[2]苟永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40):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