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莲
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一实验小学龙苍校区 福建 泉州 362122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阅读是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吸取更多的优秀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素养;所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通过对阅读的作用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审美;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必须要掌握的一种能力,也是每天必须要学习的内容,阅读能力不但对语文来说非常重要,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一样重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认知到这点,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和作用
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通过培养阅读能力才能实现的,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问题,不能发挥其主体性,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经过平时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当前阶段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的阅读、探究、学习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并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地了解,明确阅读的方向,体会文章的情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情感和写作背景,充分将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体现出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分析
1创设良好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情况和实际生活经验以及阅读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阅读环境中产生阅读的兴趣,进行更好阅读体验,例如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尤其是在常识性的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讲解《要下雨了》这篇文章时[1],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把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到外边去观察文章中提出的“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一自然情境,亲身感受到下雨前的情境;又比如在讲解《找春天》类似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公园等地方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过后,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自身的情感;此外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也有同样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教学《彩虹》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融入到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呈现出彩虹的美丽景色,并以音频的方式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都得到满足的同时,感受理解课文中的文字,通过对文章优美语句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强化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只有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以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教师要知道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生活经历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时,不能把抽象的学习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将这种方法顺其自然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渐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合理的设计阅读情境,在合理的生成中去探寻阅读的方法和训练的技巧,从而让学生进行主动的阅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寻下找出适合的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关键词语进行关注,并且和“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办公环境的简陋,也是体现周总理生活朴素的一面;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周总理繁重的工作和简陋的办公用品相对比,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周总理的敬意;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抓住阅读文章的重点内容,更加留意文章的细节之处,再针对文章的上下文进行对比,这样可以更加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掌握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3把握阅读疑问,引导学生深层次阅读
在学习中只有不断的提出问题,才能进行不断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的疑问,通过对学生疑问的引导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进行更深层的阅读;通常来说,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自主思考中解决质疑,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还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例如在讲解统编教科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在学生初步的阅读中就可以了解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然而对文章的深层内涵没有完全的掌握;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小女孩为什么过着如此悲惨的生活,在文章结束语中为什么要用,幸福、微笑、美丽这样的词汇呢?”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明显的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出质疑,这时教师要求学生重新阅读一遍文章,在阅读过后找出问题的答案;运用精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关键的词语,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表达了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并且产生对社会黑暗的憎恨之心;虽然表面看是微笑幸福,然而实际的含义是对黑暗时代的无奈;在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后,教师再带领学生重新进行阅读,这时学生的阅读会带有一种新的情感,并投入到阅读情境中,充分的体现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结语:
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方式,要清楚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是什么,在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和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以此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月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1(22):74-75.
[2]王红.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作家天地,2021(0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