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蓉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育才小学 浙江 杭州 311201
【摘 要】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纯洁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我们的课堂只有短短四十分钟,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受挫。本文着眼学生的需求,在实践中总结出小学古诗诵读教学策略研究,从而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真切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成自觉、持续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古诗诵读的效率,养成良好的古诗阅读习惯。
【关键词】 古诗诵读 教学策略
一、直面困境:反思“古诗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受挫
【现象】
对于古诗课堂教学,一些教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的反复诵读和积累。比如,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方法单一,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把解词释义等作为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常常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等。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小,通常只是记住了某些词句的意思和作品干巴巴的译文。这种做法,无疑使学生学习古诗兴趣受挫,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从头至尾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缺乏指导和点拨,学习古诗为读而读,学生诵读能力停滞不前。
【原因分析】
1.重内容,轻意蕴。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这种按部就班的学生学习古诗方法,学生兴趣索然。
2.重自读,轻指导。对于古诗课堂教学,教师懂得要留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所以一些教师往往让学生一遍遍自由朗读,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直至背诵。整个过程,教师缺乏诵读指导,大部分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原地踏步,诵读语调平淡,最基础的停顿、重音、语速也把握不准,出现唱读等现象,更不要说依据情感的变化与韵律美的需要对其作细微的处理了。
(二)教学观念传统,学生积累受阻
【现象】
在古诗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就四十分钟学习一首古诗,指导学生诵读古诗,也就四句诗句反复诵读,边讲解边诵读,指导逐句诵读到整首诵读。一节课学生就学习一首古诗,学会这一首古诗的诵读方法,积累的也就这一首古诗。这样的课堂古诗诵读效率低,学生积累受阻。
【原因分析】
教师教师遵循传统的教学古诗方法,一节课就只能学习一首古诗。无视学生学习古诗的起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一首诗的朗读、吟诵已经充分,但仍然让他们一遍又一遍进行诵读。长期以往,学生的诵读能力就只停留在课堂上所教的这几首,同时又产生依赖心理,学生自我诵读古诗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二、理论认识:“古诗诵读”内涵解读
古诗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对古诗进行大声朗读,让嘴巴、眼睛、脑综合训练的过程。
1、古诗本身适合学生诵读。古代的诗歌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不但具有节奏美,还具有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特点,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才能使古诗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2、古诗的理解需要诵读。小学课本收录的古诗大多数用唐、宋时期的格律诗,如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唯有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感受诗的意境,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
三、实践探索:“古诗诵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局限陈旧的古诗教学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课内几首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和一定量的积累。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领略古诗韵律美——读出诗的乐感
1.抓韵脚、读节奏。
抓住韵脚、读准节奏是诵读古诗的个性体现。古诗诵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如笔者教《望庐山瀑布》一诗,这首诗的韵脚有“烟、川、天、”,如果把这三个韵脚都用同一语调诵读的话,就会使人感到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达需要,对“川、天”给予重读,而“烟”的朗读力度稍弱一点儿。在古诗诵读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或抑扬顿挫,或打拍子读,自己练读,再同桌互读,接着全班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把握充足的时间练习诵读,诗意很好理解,诵读方法也自然掌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么读诗也是:诵读百遍,其情自见。通过诵读,学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诵读,课堂上能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素养。
2.辨古音、读韵味。
现在古诗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的,但笔者认为读古音更能准确地传达出古诗的韵味。比如“斜”字的读音。“斜”字《现代汉语词典》只收了一个读音xié,而《辞海》有注旧读xiá。古诗中,因押韵需要,“斜”需读为“xiá”的情况不少。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字,因为押韵的需要应该念作“xiá”;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的“斜”,念“xié”就不能与“花”“家”协韵,大失韵味。所以读古诗不能完全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不然就失去了古诗的原汁原味,读不出诗的乐感。
(二)感受古诗的画面美——读入诗的画理
1.抓住“诗象”,想象诵读。
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展开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诵读才能入境悟情。笔者在教学古诗《山行》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已经傍晚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停车呢?
生:因为枫树林很美。
师:你们看到过美丽的枫树林吗?(生摇头)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火红的枫树林吧!(出示枫树林画面,配乐欣赏)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红红的枫叶,红红的枫树林。
生:我看到了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好美啊!
生:我看到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红地毯。
生:我如果到了那里,也想停下来多看一会儿啊!
……
这里把“枫林晚”化成了这样的画面:一片一片火红的枫叶,有的还在枝头,有的铺在了地上,一大片的枫树林红似火,燃烧着热情。此情此境,怎不让人“停车”?
2.感受“画面”,入境诵读。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要“入境”。在教学《秋浦歌》时,可以抓住一个“愁”字,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梅花》、《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脑中有画面: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他情系这片帆船,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想象画面诵读出诗句,感情是多么自然。
3.亲身“实践”,感悟诵读。
古诗教学中,除了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入情入境进行诵读,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亲身“实践”,“身临其境”古诗画面,从而有所感悟,诵读更加声情并茂。
(1)图片激起诵读热情
很多古诗都具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这时,教师根据古诗特点,在学生有一定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再搜集多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更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比如画面感强的《望庐山瀑布》。在教《望庐山瀑布》时,笔者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但还是很难唤起学生的情感。因此, 再现庐山“真面目”, 把学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情景中, 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于是, 笔者在课前就搜集了大量庐山瀑布的图片, 远景、近景、全景都一一呈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像。课堂上, 只需通过击键的简单操作, 便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景象: 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 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 水雾蒸腾; 瞬间, 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 飞珠溅玉, 气势壮观。学生真正身临其境地欣赏到美,诵读出诗的情感水到渠成。像这类画面感强的古诗除了写景诗,还有送别诗、边塞诗。笔者整理如下:
写景诗 春 《春晓》《绝句》《游园不值》《咏柳》《春日》《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
《村居》
夏 《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所见》
秋 《山行》《赠刘景文》《暮江吟》
冬 《江雪》《梅花》
送别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从军行》《逢入京使》《凉州词》
边塞诗
(2)视频点燃诵读激情
小学阶段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 有的寓情于景, 有的情景交融, 有的直抒胸怀。
教学中除了搜集图片,还可以制作课件,寻找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身的视频,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 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 引起情感的共鸣。比如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笔者就搜索到一段视频,“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两句的视觉效果特别明显,学生看视频马上感受到长江水的声势浩荡,两岸高山的陡峭险峻。此时吟诵诗句,热爱祖国大好河川的情感油然而生。叶圣陶曾说过: 诗歌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 如果抓住精要之处, 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 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引入视频教学,正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诗的美感,从而吟诵出诗的韵味。
(3)实践引领诵读豪情
古诗虽然是古代诗人所写,具有时代性,但是一些写景古诗却是跨越时代的。有时看到一些景物,名诗名句会让我们脱口而出。杭州作为历史古都,风景秀丽,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描写西湖的诗句。生活在杭州的小学生,平时就把游西湖和诵古诗结合起来,对古诗诵读的情感则自然激发。比如夏日去“曲院风荷”,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晴天去西湖欣赏“水光潋滟”,雨季去西湖感受“山色空濛”,有了这些实践的基础,学生与诗人感同身受,诵读豪情万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由内而发地诵读,情感的激发胜过任何言语的铺垫。
(三)探究诗人文风美——走入诗人心里
每位诗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阅历不同、个性也有差异,所以不同诗人所作古诗风格迥异。有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等,有田园诗人陶渊明,有边塞诗派高适芩参等,有豪放派苏轼,浪漫派李白,有现实派杜甫。可以诵读同一题材古诗,比较探究不同诗人的文风美,也可以诵读同一位诗人所作的不同古诗,探究诗人独特风格。
1.诵读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古诗学习,既可以在课堂上对比诵读,加深对同题材作品的印象,又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比如,低年级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诵读了李绅的《悯农》(一)后,出示《悯农》(二),提出自己诵读要求:这首诗在诵读时又给带你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读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特点,都是同情农民伯伯,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中高年级学生诵读同题材古诗,则更能诵读出不同的感情基调。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都写到月亮,但前一首是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而后一首描写了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学生比较诵读,不难发现诗人所蕴含的情感不同。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暮江吟》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比较诵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诵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快速地理解同题材古诗所表达的相近意思,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2.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中,有不少的古诗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送别诗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别情,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高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等,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围绕主题诵读,在诵读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送别”的主旋律下,一连串的古诗诵读起来,激荡着他们的情感,课堂诵读效率提高。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课堂上,教师以一首为例,指导诵读,再补充三四首诵读,课堂古诗诵读氛围浓厚、效率佳。以下是笔者的课堂实践:
古诗诵读(送别组)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 个体思考:
说说对李白的了解 谈话导入
古诗-李白-送别诗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导学 初读:读顺古诗
了解李白与汪伦的关系。
自读:说说意思
据注释同桌合作学习。
再读:感悟阅读
据内容提问题 一读:要求读通古诗
谁送谁?汪伦是谁?
二读:要求理解诗意
怎么送的 读懂了什么
三读:要求体会意境
组织学生提出问题 。
抓住:送(踏歌声)
情(深千尺)
四读:以歌送别 配乐吟诵 采用分步诵读的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逐步感悟诗意,使学生入情入境。
自学 四人小组活动:
交流所获
提出疑问 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送》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小草含别 指导诵读 让学生在运用学法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
会学 采用四步诵读的学习方式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交代学习任务
组织学生交流
以话送别 折柳送别 运用学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收获 交流收获 感悟送别诗情感基调 学会归类诵读古诗。
教师在课内组织经典古诗诵读,比如诵读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带动学生自己吟诵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等,把握准诵读的情感基调,课堂学习古诗效率将事半功倍。
(四)触摸历史故事美——读出诗后故事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一首古诗都包含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首古诗都蕴含一段丰富的情感。古诗毕竟是古代诗人所写,作者所处时代离我们甚远,内容有时代背景,就不容易理解。通过背景铺垫、借古诗品古诗则能使古诗更加丰满、生动,能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诵读出真情实感。
1.背景铺垫。
背景铺垫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好办法。如在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如果教师硬性的把诗的大意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只能一头雾水,很难理解杜甫当时喜极而泣的心情。相反,如果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故事,述历史的方法,先给学生讲解这样学生就懂得了这首诗的来龙去脉: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通过背景铺垫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和与诗有关的相关材料,我们才能缩短时空的距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情感灵魂。这样的铺垫易于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诵读的情感基调、节奏都能很好把握。
2.故事演绎。
古诗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并且有语言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对小学生来说,以他们的年龄和对古代知识文化了解的程度,要想品味诵读出其文字和意境的美,确实不易。比如古诗《赠汪伦》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二十五课的一首古诗,它描绘了李白告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在理解环节,笔者先给学生讲了这首诗的背后故事:
汪伦是泾县的一个普通农民,他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他知道李白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赏桃花,二是喝酒。于是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有这么好的地方啊,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的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他被汪伦交友的热情和智慧所感动,于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之时,汪伦借口没有陪同上船,李白不知,当船要开时仍不见汪伦,心中不免有点伤感。忽然,传来当地流传的民歌,河的两岸站满了送行的村民,一边用脚踏着节奏,一边高唱送别的小调。这样的场景是李白所料不及的,心情激动万分,非常感念汪伦为他如此兴师动众,费尽心机,所以,奋笔疾书,留下了千古名篇。
让低年级学生去体会一首古诗所蕴涵的情感很难,但让低年级学生去体会一个故事中的情感相对容易。故事因为有其相时完整和生动的情节,易被学生理解,所以蕴含在其中的情
感也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古诗背后故事的演绎,引出汪伦别具一格的踏歌相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是李白,看到这样的相送的场面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和李白的情感达到共鸣,就能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最终把诗情与诗文融为一体。
四、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文的魅力之中,还须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冬梅.浅谈小学生古诗教学的入境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
[2]徐立霞.诵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升华[J].才智,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