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二小学 325608
摘要:在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有灵活、生动、形象、趣味性等优势。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而言,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对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将是一大助力,不但能打造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帮助小学生将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还能推动其学习质量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提高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运用
前言: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理论知识较为复杂抽象且极具逻辑性,对于年龄尚的学生而言学习中会有较大难度。因此,数学教师就应将教学内容与多种元素相融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以降低小学生学习难度。促使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快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小学生学习质量,让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更具有效性。
一、融合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复杂抽象且极具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小学阶段年龄尚小的学生而言,不但十分枯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困难,理论公式需要死记硬背。因此,小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同时教师也是以讲解加板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小学生,这就导致其无法真正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教师也难以收获显著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数学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为小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并以此将其学习数学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推动小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避免以听讲的方式学习。同时还能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形式,降低小学生的学习难度,扎实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数学综合能力,进而促进小学生学习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一课,本节课主要包括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其理论知识抽为抽象,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且生活阅历不多,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故而,为了帮助小学生学好本课知识,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加以辅助,将生活中一些图形运动的现象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小学生。比如:平移现象有电梯、升国旗、传送带及行驶中的汽车等;对称现象有书本、篮球、桌椅、蝴蝶等;旋转现象有风扇、钟表、风车、方向盘等。以上都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图形运动现象,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不但能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本课知识点,从而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运动现象,还能将其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起来,快速融入到学习中,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与学习质量,让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更具有效性。
二、融合高效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问题能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引导自主探究、思考与学习。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中,理论知识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学习积极性不高。
同时小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这就导致其数学各项能力提升缓慢,思维得不到培养,不利于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同样对教师后续教学顺利开展是一大阻力。故而,若想改变这种现状,数学教师就应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高效问题相融合,为小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将其求知欲望快速激发,从而在问题的引导下促使小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思考与学习。还能以此将知识理解掌握的更加透彻,实现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小数除法》一课,数学教师在开展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一味讲解,而应给小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高效问题相融合,创设适当教学情境。如: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节约用水,采取按月以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水费。12吨以内每吨2.5元,超过12吨的部分,每吨3.8元。小云家上个月用水量为11吨,应缴费多少元?小丽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7吨,应缴水费多少元?创设问题情境不但能将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从而促进其自主进行探究、思考与学习,以达到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还能将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加深对课堂所学的记忆。进而大幅度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与学习质量,推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三、融合实践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活泼爱玩且拥有旺盛的精力,对于复杂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十分抗拒。因此,无法长时间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知识掌握的较为笼统,教学效果也达不到理想标准。然而,数学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小学生知识,更应重视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故而,数学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将数学内容与实践操作相融合,为小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不但能将其参与课堂活动及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能促使小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高效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大幅度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与学习质量,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有效性。
例如在《测量》一课,本课要掌握的内容是认识毫米、分米及千米,可以让小学生用手比一比毫米与分米的大概长度。再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以讲解加板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小学生,这会导致其对本课知识掌握的较为模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数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相融合,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测量身边常见的物体长度,比如:书本、文具盒、书桌、座椅、黑板、玻璃等。不但能让小学生情绪高涨,将其参与课堂活动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激发,促使小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还能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让课堂氛围随之活跃起来且更有活力,将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与学习质量,实现小学数学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结:
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但能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激发,促使其能更加专注于课堂知识的学习。还能引导小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思考与学习,达到培养其逻辑思维的目的,同时将知识理解掌握的更加透彻,加深对课堂所学的记忆且有不同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与学习质量,实现小学数学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樊永洋.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读与写,2021,18(4):187.
[2]温春荣.创设有效情境,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