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不确定性》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邢欢
[导读] 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数学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
        邢欢
        灵武市第六小学 邮编 750100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数学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教育学思维难度较高的内容时,更应当注意这一点,本文将以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不确定性》这节课为例,探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能对相关人士带来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不确定性》
前言:
        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重培养的学生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单元紧密相连,而四年级上册《不确定性》这一节课则是从可能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把握事物全局,提高个人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师应当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展开探索,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前阶段引入游戏,引导认真听讲
        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分散的,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会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彻底转移到游戏上,所以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很多教师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迟迟无法集中,上课之后十分钟是教学效率最低,教学质量最差的时间段。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转变思路,把注意力从游戏再重新转移到学习上来。
        例如: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利用五分钟时间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比如本节课要讲解的是《不确定性》,教师就可以根据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带领学生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教师在课上拿出一枚硬币,组织学生思考:“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枚硬币,如果我现在随机抛一下这枚硬币,会是哪面朝上呢?”此时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不一致的,有些人说正面朝上,有些人说反面朝上,接下来教师可以用“猜硬币小游戏”带领学生一起探索一下,随机抛十次硬币,哪一面朝上的次数会更多?跟随教师一起参与这个课堂游戏,有助于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经过第一轮抛硬币游戏之后,学生发现,教师一共抛了十次硬币,其中有三次是正面朝上,七次是反面朝上。根据这种结果,教师应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刚刚我们抛硬币的结果,看起来好像是反面朝上的几率会大一些,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吧!”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课前的游戏环节,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好奇心,接下来再系统讲解知识,学生会更愿意深入思考,有助于全面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自制课堂教学道具,提高学生兴趣
        《不确定性》这一节课的逻辑性是比较强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必须采取足够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中较为抽象的部分。而为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引导学生认真听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数学教师也应当尝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一些趣味性因素,比如使用自制课堂教学道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课堂开始之后,教师可以先简单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性”的基本概念,然后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当学生理解了可能性以及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就可以拿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自制教具。另外,备课的过程中,笔者就发现很多课后题都是围绕着抽奖转盘展开的,大意是通过转动抽奖转盘,让学生猜测哪一块被转到的概率最大,这是对“不确定性”的有关内容的基本考察方式之一。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题目自己制作一个抽奖转盘,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抽奖”。
        比如讲解完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做一道基本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这些知识的出题方向,紧接着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玩一个转盘抽奖游戏,拿出自己制作的转盘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题目中的转盘转化为实际的转盘实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全面集中在数学课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具的辅助下,学生会更愿意参与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无形之中提高了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三、着眼生活数学教学,加深教学难度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会非常明显的感觉到数学知识正在日趋与实际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数学题开始从生活化的角度入手设计问点,这也要求教师开展实际教学工作的时候,应当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综合教学,着眼生活数学加深教学的难度。
        例如:教学《不可能性》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多列举一些生活案例,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上询问学生:“假设现在是寒冬腊月,老师说明天的气温有可能升至40度,大家觉得这件事情的可能性是高还是低呢?”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就会得出“这件事情的发生概率是极低的”。再比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平时有没有网购的习惯呀?”此时学生会回答“有”,教师继续引导:“假如同学们在网上买了一箱老舍的书,但是店家给你发成了鲁迅的书,大家觉得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呢?”通过不断的举例,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有可能会发生的,而有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在一个个的具体事例面前,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能性》这一节知识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更加考验学生对生活常识的了解程度。教师通过在课上不断的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了解情况,无形之中提高了分节课的教学难度,也提升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学生在了解多种生活化案例的过程中,可以一边积累生活经验,一边学习有趣的数学知识,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总结:
        核心素养除了是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也是符合当前发展形势的教育课程理念。想要实现高效课堂,教育行业应当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并以此作为工作开展的前提改革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而形成以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风气,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协调发展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林航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读与写,2021,18(11):136.
[2]曹亚平.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2021(3):172-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