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从预习开始 ——“六步预习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张娜
[导读]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对将要学
        张娜
        德州市陵城区第四实验小学 山东 德州253500
        摘要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发现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得到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是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而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能有所侧重的把握,对于学习来说就能比较好的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高效学习 分层预习 六步预习法    数学教学

        新课标指出,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而要想学生“会学”,“会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预习得法,也是数学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情采用分层预习模式,借助“读—思—理—辩—测—补”六步预习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一、改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
        在学生以往的认知中,认为预习只是读读课本、看看题目,没有认真正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预习是在增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对此,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清楚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不仅对新课的内容达到了初步的领会,也降低了学习新课的难度,大大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和紧张感。还可以调动我们上课的积极性,有利于上新课时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而在听课时,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预习中的错误得以纠正,从而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时间把握方面,越是时间紧,我们越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预习,通过预习来减少和避免一些无效的活动,从而赢得课堂学习的最高效率。
        二、尊重学生差异,分层完成预习任务。
        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数学方法的掌握等情况对学生大致分为A、B、C三组。分组时一定与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预习任务。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针对不同的组布置不同的作业,然后在小组内对各个成员的作业进行评比。定期进行检测,在检测时制定一定的“晋级”制度,如果C组组员能力达到B组的水平就实现学生的“晋级”,进入B组,以此类推,B组也可以通过检测进入A组。
        分层分组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定位,避免了学习中的盲目追高,“晋级”制度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们在学习中更自信,更有勇气。
        当然,在预习中也根据各组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次的预习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创造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减少部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每次也可增加一些拓展题、创造性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当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三、借助六步预习法进行预习,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预习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而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在教学中通过“读—思—理—辩—测—补”六步预习法的使用,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课堂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第一步:“读”,要求学生,细读教材,注意重点,标注疑点。在预习教材是一定要做到逐字逐句的预读理解并用笔进行圈画标注,以便及时提出问题与同学交流,也能够有重点地听课。
        第二步:“思”,要求学生及时分析题意,思考解题方法。预习时一定要理解例题的题意,并联系之前所学弄清问题方法。对于不理解的问题,一定要弄清问题具体哪一步或那个式子不理解,做到问题的精细圈画。
        第三步:“理”,要求学生整理笔记,理清思路。在预习中,强调学生将自己获取的知识点、公式、解题方法、数学思想等等记录下来,根据题意,逆向推导出解题思路,并借助例题验证思路的正确性。
        第四步:“辩”,提出疑惑,辩证交流。预习时,可以向家长或同学提出自己的疑惑,积极与他人进行辩证交流,探讨出正确的答案或方法。
        第五步:“测”,及时训练,检测预习效果。完成预习后,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检测题,针对题意分析、知识掌握、方法理解等对学生进行分层检测,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并找出自己对的问题所在。
        第六步:“补”,查漏补缺,完善旧知识。在数学中,新旧知识具有很强的联系性,通过预习,发现之前所学的薄弱之处,例如定义、定理、公式、运算法则等,及时进行补习,巩固旧知识,并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由扶到放,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对于学生的预习,要坚持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小部分的学生已经不需要老师的提醒,也知道自觉的进行下一课的预习,这就行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性行为,而这部分学生,我们可以逐步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预习。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暂时没有养成习惯,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提醒督导,我们不能放松,也需要坚持下去,我们坚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性行为。
        
        经过两年对“六步预习法”的运用,学生的预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在思想上提高了对预习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也能够积极认真的去完成。课前预习已成为学生必不可缺少的数学学习内容之一,也有更多的的学生开始挑战高于自己拓展性作业和创造性作业。
        通过对教学反思和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师生共同配合,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自主有效的预习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郑峰.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设计与指导. [J]. 学园,2014(1)
【2】姚国兴.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指导[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3】尹爱梅.预习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分析. [J]. 新课程(教研版),201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