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苏美晃
[导读] 在当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下,各学科教学模式呈现
        苏美晃

        闽侯县第四中学,福建省福州市350100

        摘要:在当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下,各学科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特点,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为广泛。因此,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内容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在高中众多学科中,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十分紧密,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策略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深度融合
前言:
        高中物理教师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式化与简单化,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知识点,与感官达成思维共鸣,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其思维更具缜密性和逻辑性,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引导学生深入预习
        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引导学生深入预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预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提高学习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去查询有关的概念、原理等知识,并让学生将其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加以提炼,教师在课堂上再有针对性去指导,对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有重要的帮助。与此同时,也会让学生更好树立深入学习的信心,让其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望不断浓厚。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这部分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就可以让学生先去自主预习。并且,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去查询不理解的知识,记录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及搜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知识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开始教学前,教师也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整理关于引力、重力等方面知识的资料,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以重点知识为切入点,进行提问:“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是什么?都包含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并总结出学生掌握知识薄弱的环节,再让学生分别讲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神舟六号发射、运行等资料,并导入具体的教学。并且,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重难点教学内容着重讲解,就会使学生更好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并巩固对其的掌握,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二、深度融合物理实验
        实验在物理知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对于强化学生物理学科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可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将实验与其深度融合,令整个实验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明显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使学生可以更加具体观看到实验过程和结论,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消化程度。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验的步骤、有理等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降低物理知识的抽象度,使学生逻辑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比如,“自由落体运动”这部分知识,需要学生强化对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等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为了更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利用实验来强化教学效果。但要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更深刻理解其中的知识,仅凭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实验,较难令学生可以详细观察到详细的过程,并充分理解其中的物理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将具体的实验制作成课件形式,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暂停、慢放等功能,对实验过程进行分解,进而使学生可以充分理解知识点,进而明显提高教学成效。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可以将一个乒乓球、钢球同时放在一个桌面上,再让两个球体同时从桌面上落下。或者,先令三个乒乓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再将其中两个乒乓球捆绑在一起,再让两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并且,重复和放慢播放整个实验过程,就会使学生不需要动手实验,也可以总结出物体下落的规律。即在同一高度下,较重的物体最先落地。相比,让学生直接去动手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和直接看到整个过程,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也会明显提高。
三、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高中物理知识的复杂程度也高,需要学生具备缜密的思维逻辑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的理解力。一些难度较高物理知识,仅通过教师直接讲解、剖析其中的知识点,也较难令学生理解并充分接受。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亲自去动手实践。使学生通过建模充分验证其中的知识点,才会让学生扎实掌握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具体建模内容和方向,教师就可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生动的课件,有效理解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同时,也会使学生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对“力的分解”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生活中有关力的分解案例,如农田中,拖拉机通过铁具同时耕地的景象、石拱桥底设计多个桥孔等的景象,将其制作成生动的课件。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先结合课件,讲解“力的分解”的原理。之后,再为学生展示一副多名小学生将书包放在一起,并用一根绳子去拉着向前行的图片。并提问学生:“这些学生在拉绳时,所用的力是朝哪个方向的?”。当学生回答教师“是斜向上方向”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去通过模型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图片去进行建模,应用不同的模型去代替书包,再通过短绳分别实践从斜方向、水平方向去拉动短绳的感受,进而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将力分解的具体含义。或者,也可以让学生应用不同的实践,去分别建模。都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的建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发展。
总结: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知识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预习,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物理课程中知识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促进和发展。同时,也会有效促进物理教学效率的明显提高,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
参考文献:
[1]陈婷.基于信息技术视野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解构[J].读与写,2021,18(3):201.
[2]李明威.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4):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