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德民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阳光小学 362500
摘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运用的过程中,应当能够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学教学课堂通过实践动手加深学生的思维印象,更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形成有效的思维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宽,运用学具的过程中更能够主动进行思考,不断与教师进行互动,总结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进行学情分析的过程中,应当能够实现学具的有效操作,将简单的学具发挥大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在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能够把握数学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具选择和运用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操作效果,加入学生的实际操作情感以及思维方向,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具 有效操作
引言
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高效课堂,在教学改革的洗礼下,学生的思维逐渐趋于抽象性以及逻辑性,从而在重新认识数学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探究提供基础准备。在让学生自主实践和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更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以及知识互动,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手脑眼的有效协调,每一次实践探索都能够让学生散发学习潜能,找到数学学习规律,在深度学习中更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教师在操作指导中应当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从而在由浅入深的学具运用中,更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总结能力,运用学具散发学习热情。
一、小学数学教学
传统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固化的教学模式,在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教学资源的运用不得当也成为重要的教学不利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运用的过程中,应当能够让学具的操作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借助学具实践操作过程,加强与学生的体验交流,思考学生真正需要的同时,也能够以学具作为桥梁,学生积极的创造和联想,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本质认识,从而能够积极的纠正错误观念,去表达,去联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学具运用的合理性
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应当积极的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教学完善,在运用学具、操作学具和总结分析中,应当能够合理进行学具的实践操作。教师在挖掘学具教育功能以及进行教学环节相联系的过程中,考虑学具运用的合理性,过分操作和运用,容易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表象里,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学具操作更加具有实际意义,从而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形成学具学习的良好思维意识。
(二)教师创设学具应用平台
教师在丰富教学资源进行学具准备的过程中,应当能够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具类型,从而在让学生动手制作以及学具实践准备的同时,能够提供有效的学具应用操作平台,教师在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操作意识,进行实际问题直观探索的同时,也能够让学具成为学生的有利学习武器。在思维拓展以及形象化思维形成的过程中,更能够与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三)影响学具操作的相关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教学水平影响着学具操作的实践发展,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和学习特点,进行学具运用的分析,从而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提炼出教材中重要的公式、公理法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产生有效的学习兴趣,能够与教师共同进行学具的讨论,操作和分析。教师应当适时采用学具操作,不断能够灵活进行学具的运用,让学生发现规律本质的同时,提高学具操作能力,相互合作以及相互理解中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效操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新颖化以及趣味化,在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效操作成为教师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中应当能够将操作环节进行有效的安排,让学生抓住操作的要求,逐渐做好操作的准备,在操作中提炼学习问题关系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自主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学会操作
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应当能够为学生提供学具材料包,并让学生自主进行学具准备的同时也能够明确进行学习内容的预习,通过学具的自主操作,促进学生产生疑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有效的互动,指导学生形成实践操作的内在分析,思维不断递进的过程中,更能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学习知识的全面性。例如在学习分类与整理时,教师能够提前为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糖果,让学生明白分类特点以及整理的要素,从而在有效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学具应用的良好效果。
(二)贴近生活实际,在操作中联想
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结合实践教学情境以及实践操作内容,达到数学学习的有效创造和联想,对新知识领域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得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有效鼓励下,逐渐能够认真操作,规范操作,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能够与生活相联系,找到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物,在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解决平行四边形判定以及梯形特点总结时,让学生多途径解决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动思结合,优化知识结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能够看到学具操作所具备的良好教育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的同时,更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在课上分析以及课后巩固中,学生的自主操作,不断让学生在学具的引导下,产生动手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思维,在相互转化以及相互衔接中,学生从被动变主动,思维灵活运用,不断探索出学具所创造的更大价值。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在周长计算中应当运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思维的拓展,在有效思考和探究的同时,运用学具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有效创新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发挥学具价值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构建良好的学习探索空间。在学具运用以及独立思考中,拉近感情距离,自主提炼数学信息,总结规律现象,让学具成为发展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李云兰.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19):98-99.
[2]唐立颍.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8(14):50-51.
“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有效操作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XB20—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