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蒙芳艳
[导读]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
        蒙芳艳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柳羊小学 (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尤其对小学阶段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在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问题导学被提出,且被广泛应用在数学教学中。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运用问题导学模式改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呢?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及小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问题导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指导方法等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及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我就“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并从教学实践中分析具体的运用策略,以期能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多媒体导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学的学科赢得了很多学生的青睐.究其原因在于多媒体集视频、声音、图片等于一身,不但可以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愉快的氛围,和以往“老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学”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比如,在讲授“公顷和平方千米”这部分内容时,这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换算,了解公顷、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及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与之相对应的图片,例如书的封面是3(),门的面积是2(),教室的面积是50(),操场的面积是10()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继而加深对这节课的印象.显然,学生通过观看PPT,就会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开提问:“同学们,1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个时候学生纷纷陷入了思考当中,而通过PPT的播放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启发,继而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因此,问题导学法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媒体辅助教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知识,降低数学教学难度,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导入已经成为众多教师所青睐的教学导入方式,当然教师也要逐渐加强研究力度,更多地将多媒体设备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相融合。
        二、游戏模式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模式导入,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特点,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对提高学生求知欲望有积极作用。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游戏模式来导入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这部分知识时,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导入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在游戏活动中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学会从数学教学思考问题,发散学生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较强兴趣,为后续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如我就组织学生开展“小超市购物”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和收银员,其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小明买了3块橡皮,每块橡皮2元,还买了4个日记本,每个日记本3元,他拿着50元去买东西,问收银员应该找给他多少钱?”“小超买了5根铅笔,每根铅笔2元,买了4个作业本,每个作业本2元,还买了2卷胶带,每卷胶带3元,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等等,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遇到问题,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这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将寓教于乐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所以说,在问题导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利用游戏模式导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生活导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师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角度探索数学问题,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因此,在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角度设计问题,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从中探索数学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我就从生活角度出发,首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教具,同时也是学生熟悉的物品,有积木、牙膏盒、药盒、牛奶盒等,这些物体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我趁机提出问题,“大家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吗?”学生积极思考,纷纷说着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如有鞋盒、衣柜、音箱、床、牛奶箱等等,还有学生从教室、学校中说出很多物体,有黑板、门、桌子、国旗、学校广告栏等。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实际生活角度开展问题导学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求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生活物品,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法不仅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探究能力,而且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极大的教学意义,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我相信,只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必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商钦平.借助数学问题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1(28):77-78.
        [2]石爱心.引“多疑”生成 促“问题”导学——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24):3-4.
        [3]刘婷婷.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0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