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有德 曹剑锋
江苏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江苏宜兴市 214211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微课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德育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微课程活动具有便捷性和创新型,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尝试将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摒弃,采取微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微课程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以满足高中生的德育要求。本文结合德育改革,探究在高中德育教学中的微课程应用。
关键词:德育 微课程程 活动实践
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微课程逐渐走进我国的大中小学,使得微课程与传统课程相融合,不仅创设高效的教学课堂,还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德育学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为教学目标,采取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拓展教学资源,有力推动了现代教育的进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德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微课程的含义和意义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简称微课,以视频和教学讲解为主要的内容载体,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简短精悍为主要课程特点,以线上学习或者虚拟课堂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微课程与传统的教学课堂均包含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括教案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教学实践与课后评价等内容。随着多媒体终端的普及和应用,微课程以飞快的速度蔓延,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在我国的大中小学逐渐普及。微课程的开发制作内容多元化,包括三种主要的微课类型:PPT式微课程、讲课式微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PPT式微课程由文字、图片和背景音乐为主要内容,利用PPT课件的自动播放,录制成视频,形式简单;讲课式微课程是指将教师的简短讲课内容,按照课本上的模块进行授课录制,并利用转换器进行后期的剪辑和转化,形成易于操作的微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是将课程内容与情景剧的拍摄模式相融合,要求专业化的微课程研发团队,通过撰写脚本,选择导演、演员、场地等活动,进行实地的拍摄,并经过专业人士进行视频剪辑,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1]。
(二)微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在高中德育教学中,微课程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或者重难点进行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力推动了德育教育的体制改革进程,因此微课程在德育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坚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结合学生现有的德育思想和道德素养,采用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德育课堂的积极性。微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课堂,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冲击学生的视觉等各种感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德育的教学内涵与本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传统的德育课堂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和教材,导致德育内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微课程利用视频和教学案例,有效的活跃了微课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构建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德育教学中的微课堂因涉及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效果非常好,还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的开展网络学习,有效突破传统的课堂限制。
二、德育微课程活动的实践措施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高中德育的微课程活动中,教师应摒弃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结合高中生的现有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创新思维都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文化内容不断多元化。高中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缺乏抵抗力,甚至对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微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有效改善了这一社会问题,教师筛选出符合高中生的网络文化资源,采取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案例,容易被高中生接受,还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德育课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在学习“理想与使命教育”相关知识时,教师应选择特殊的节日,像国庆节等,制作与爱国主题相关的微课程软件,利用电子平台播放周年庆的大阅兵和“感动中国人物”等节选,以动态的视频冲击学生的视觉等各种感官,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凝聚力,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守护平凡岁月的军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得学生在微课程的学习中感到自豪和骄傲,并明确自身的个人理想和社会使命,帮助学生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学改革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重要的改革内容,不仅有利于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根据德育教学改革的进度,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德育情况和认识发展规律,全面性的探析传统课堂与微课程的教学情境相融合,利用视频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2]。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相互关爱”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程,向学生展示有关生命价值的相关视频,设计3-5分钟的生命意义微课程,展示“一个学生,扛不住高考的压力,精神崩溃甚至自残,在造成严重后果后,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还让父母、老师、朋友非常的痛心”这一微课程,教师以该微课程为基础,向学生强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感知,以激发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丰富了现有的教学情境,不仅为学生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还激发了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德育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有效促进学生德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开展专业化的微课程教师培训
教师是德育教学中的主导,充当着课堂中的指挥家角色,在实施微课程教学中,对教师的专业化微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德育课堂中,学校应重视对教师的微课程培训,针对微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对教师进行国家级或者省级的微课程技能培训,以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从本质上认可微课程,重视微课程的实施意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微课程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以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为学生展示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实现微课程的资源共享,不断优化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微课程的教学效率[3]。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电子多媒体软件,购买先进的微课程操作系统,并邀请专家进行在线讲解,以提升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水平。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和实践机会,提升微课程的制作和应用水平,为德育微课程的正确实施和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总之,在德育教学体制改革中,教师应落实“学本位”的教学思想,积极应用微课程激活德育的教育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对德育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微课程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中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王黛君. 中职德育微课教学素材设计探析——以"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为例[J]. 新教育, 2020(10):114.
[2]丁玲. 西安交大阳光中学德育微课案例:每个名字都是一段故事[J].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8(Z1):41.
[3]陈春良. 关于建设高中校本德育微课程平台的思考[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 000(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