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淼
吉林省集安市财源镇中学邮编:13421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现代初高中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思政课堂教学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键词:思政课 传统德育价值 教学策略 现代德育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传承,下面来谈一谈我国传统德育在现代思政教学中的体现。
一、传统德育观主要内容:
(一)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国典型的传统德育观点。孔子对于学与思这一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体现了他对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视,强调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偏废的,必须有机紧密的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就是知行关系的形象表达强调二者缺一不可的依赖关系。王守仁说“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就更加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二)慎独内省,见贤思齐
道德教育凭借道德觉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毅力而立足于当代社会。传统道德尤其重视心理感化对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内省”,通过这种自省修身,把道德规范升华为主体,为了自我发展跟内在需要,具体的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从而更好的解决知行统一的问题。
(三)因材施教,榜样示范
在当代德育实践过程中,学生面对教师开展德育的各种方法往往产生不同的反应。古人会根据人的个性类型不同,进行不同的讲解教育并树立良好正面形象,进行榜样示范, 孔子说 :“ 中人以上 ,可以 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是传统德育方法因材施教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
(四)启发渗透,循序渐进
启发渗透是在德育过程中去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道德培养内在规律性,我们应采取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培养道德情操,遵循道德规范行为的效果。
二 传统德育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一)传统的德育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当代德育加强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
传统德育中,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科学、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热衷于讨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也更应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哲学依据,同时这一依据并未抹杀人与自然的区别,这对处理当今人与自然地紧张关系,培养人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统的德育观重视社会价值和他人价值,启发我们当代的德育应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优良社会风气的培养。
吸取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进行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价值体系是我们现在生活和道德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以深深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比较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
所以现在我们的社会在仍是一个人伦社会,家庭观念和“忠”“义”“礼”“孝”等等仍然是根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因此坚持我们传统的美德部分,根据时代的发展去除其中不和时宜的部分,以形成我们强有力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这对于培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着重大意义。
(三)传统的德育注重修身养性,有助于我们现代德育对自尊、自强、自律精神的培养。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向来推崇人格道德的价值,把道德、理想看的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孔子曾经将如何看待义作为去分区君子和小人的价值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在获得个人利益时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不能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牺牲道德人格。而孟子也曾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崇尚气节的民族自尊精神的重要性,所以传统德育观对人们的人格修养来说亦是宝贵财富.。
(四)传统的德育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根本上来说表现为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持有的根本态度和观念,传统德育思想要求人们以 群体益利为最高价值取向,提出:“大公无私”的理论,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五)传统德育中“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有助于培养当代学生宽容敦厚、谦虚朴素的文化人格。
传统德育上的“仁”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仁者亲亲”是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仁者爱人”是血缘以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之爱才能进一步把这种爱传达给社会上的人。把“仁”有血缘亲情之爱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的准则,把个人道德溶于集体中完善。
三 传统德育观的现代运用:
(一)注重道德实践
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方法特别重视在道德方面的实践活动。现在良好的品德不是单靠课堂教学所能形成的 , 还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正确的信念、自我修养、锻炼意志规范行为, 通过接触社会现象,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切身体验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才能形成 。
(二)直接教育,正面引导
从中国传统的德育实践来看,灵活运用各种德育方法 , 往往更能取得系统全面的成效 。传统的德育精神和理论在新地形势下显得有些古老 ,但其深刻道理和作用以及良好的效果相当值得我们运用。
(三)间接教育,全面渗透
道德教育并不是任何一门专门的教学所能完成的 ,在传统德育理论中,就有在直接教育的基础上,客观的利用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学生。如儒家的寓教于乐等 。 我们现在也应以这种传统德育观念为指导 , 透过隐蔽课程和 结合各科渗透进行 “ 隐形教育 ”,潜移默化的扩展学生的视野 、 训练其抽象与综合思考能力, 把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作为 正规课程的有益补充 。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的接受思想政治课、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时政新闻中、历史内涵中,课内课外相结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知、情、意、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班华. 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3]孙彩平. 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