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倩
浙江省建德市实验小学 浙江 建德 311600
【摘要】音乐欣赏课程作为学校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可以拓展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的认知,强化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分析音乐的本体,更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相应的课堂设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成长环境等因素来进行课堂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在课堂和在生活中对欣赏好音乐的兴趣,对音乐作品充分的感知。
【关键词】民族乐器 音乐情境 情感体验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了对音乐赏析教学的要求:将我国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欣赏学习来充分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并对音乐文化产生热爱之情,以此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随着电声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兴起,民族音乐被新浪潮挤退到了角落之中。而民族乐器的欣赏教学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最大难点。尤其是一些较为少见的民族乐器所演奏的古曲,大部分时候,学生很难很快进入状态并与之产生共鸣。最近,我带学生了解了民族弹拨乐器—古筝,由于古筝并不像钢琴那么的常见,而且民族传统弦乐乐器的演奏采用的是民族五声调式,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我就以聆听独奏曲《渔舟唱晚》为例,来谈谈如何分步进行民族传统器乐的鉴赏教学。
《渔舟唱晚》是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课中一节欣赏课。在学情方面,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年级增高,其分析能力有所增强,实践经验也随之增加。在聆听器乐作品和对乐曲进行赏析方面,教师应当尽己所能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设定了的教学目标如下:1、欣赏多个不同版本的《渔舟唱晚》,尽情感受夕阳西下时刻,湖面上渔民丰收后的喜悦,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2、通过对图形谱等方式的运用,赏析和分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以及这些乐器在演奏过程中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的不同形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筝相关的基础知识,分辨乐器音色,进一步掌握并运用图形谱。
这节课程的重点内容就是了解古筝这一民族传统乐器的丰富底蕴和内涵,并且充分了解《渔舟唱晚》以乐曲中所传达的悠扬意境,在感受夕阳西下时刻,悠扬的湖面之上,辛苦劳作了一天的渔民们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大自然以及幸福生活的热情。而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是否能从音乐本体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作品,以此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一、通过多种方法创设音乐情境,着重引导学生主动聆听音乐
(一)从了解乐器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激发学生对器乐曲学习的浓厚兴趣
每个乐器的背后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艺术底蕴。音乐旋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又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如果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只是干巴巴的提出“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课堂的内容是《渔舟唱晚》,欣赏中华民族传统器乐曲……”,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甚至会在课堂的开始前就出现“溜号”等现象。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教师们可以在课堂开始前埋个伏笔,用介绍乐器本身的特点来吸引学生,从而开启这段欣赏之旅。开始我们就介绍乐器的历史,来激发学生对乐曲欣赏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聆听和欣赏音乐,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创造相应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对作品进行聆听。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接触到的是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乐曲和民族传统器乐所知甚少并且不感兴趣。因此,我们要让他们对这首作品感兴趣,就要让乐器与学生拉近距离。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聆听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到过的古筝曲,介绍乐曲的背景,带领学生进一步的走进民族音乐。
(二)简单介绍构造,认识传统乐器。
通过聆听和介绍乐器实物结合来介绍民族传统乐器,是最为有效的引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方式之一。在聆听《渔舟唱晚》的过程中,我将一架古筝带到了教室,并播放自制的古筝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古筝的悠久历史、坐姿、演奏姿势等相关小知识。
相比乐器而言,如唱歌是一项比较简单、且人人都有的嗓子,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随时自由演唱歌曲,但是乐器的演奏则需要有乐器,对于缺乏甚至从未见过乐器的孩子说,器乐曲就会多了很多神秘感。其实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地将乐器带到教学现场也没关系,通过模仿乐器音色或者模仿乐器的演奏方式对乐器的表演进行模拟,也同样能带着学生走入民族器乐曲的课堂。
二、由赏析乐曲片段入手,引导学生领略乐曲中的情绪和意境
大部分的器乐曲的篇幅都比较长,其包含的音乐内容也较为丰富,往往会被分为很多个乐段。对于小学生来说,能让他们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十分有限,很难去集中精神去听完整的乐曲。假如听完了后面的乐曲就忘记了前面的乐曲,就会失去聆听的意义。在多次乐曲聆听实践中教学中,发现一些比较长的民族器乐曲可以采用分段聆听的方式进行赏析,从而可以细细品味器乐曲中蕴含的情绪和意境。应当根据乐段的独特特点向深处挖掘其包含的音乐要素,激发学生对于乐曲的共鸣,由此让学生将乐曲藏入自己的内心。
(一)按内容截选乐曲片段,创设相应情境。在音乐教学中创设和表达乐曲内涵相适应的的教学情境是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明确要求。我认为欣赏教学也应当创设与器乐曲所表现的内容相适配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应该精心备课,创设充满情感境界的创新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和民族器乐曲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增进学生对了解民族传统乐曲的主动性。比如在欣赏《渔舟唱晚》的第一部分的过程中,我展示了一副PPT,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潘阳湖边的滕王阁之上俯瞰波光粼粼的湖面,并向学生提问:“此时你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一副美景?”
(二)向深处挖掘教材内容,分析相关音乐片段。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歌词的音乐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对纯音乐则很难长时间的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对于民族乐器的五声音阶,大部分学生都会听得迷茫或者感觉云里雾里。此时,就需要教学者深挖相应教材来分析音乐片段。图形谱就是一种训练学生音乐感觉的有效辅助方式,可以紧密的围绕音乐的要素展开,在赏析音乐片段的时候能发挥很大作用。譬如在对《渔舟唱晚》第二部分进行欣赏的时候乐曲中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结构,就是旋小结的结构完全相同,并且乐曲中每个小结的第一个音符相连就会连成五声音阶的独特旋律。由此我便想到了大海的波浪,并基于此制作出了一个浪花的图形谱。学生看着这个熟悉的图案,很快的对音乐有了合适的理解。当这句旋律在整段乐曲中呈现的时候,很快就让他们联想到了音乐所描绘的优美画面。
三、将不同乐器的音色做对比,丰富学生聆听体验,把握乐曲的独特之处
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多关注不同乐器的音色的不同之处、音乐主题的不同变化、层层深入的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魅力,丰富学生对于音乐的听觉体验,培养学生更加敏锐的听觉,养成对于音乐欣赏表达的能力。多样的欣赏音乐,在对比的过程中找寻不同作品本身的特点。在这个环节中,我播放了小提琴独奏的《渔舟唱晚》,并向学生提问这种乐器是什么,在音色上和刚才的古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音乐主题的发展中有没有带给你一些不同的体验。感受不同的中西乐曲所演奏的同一乐曲但能带来不同感受的事实,思考自己更加喜欢哪一种乐器的演奏,和喜欢这种乐器的原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味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音乐鉴赏教学应当更加灵活有效,教师应当尽己所能,在所处的环境中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美好的音乐欣赏教学氛围,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