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孙玉容
[导读] 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如
       孙玉容
       浙江省衢州市兴华中学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本文从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队列队形、准备活动和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合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体育课堂教学    心理素质
        一、背景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智育教育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学校、家庭等窗口都在教育孩子如何拼命学习,如何冲刺成为第一名,如何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大家享受着文化学科给自己带来的喜怒哀乐;但却没有哪一门文化学课能独立地告诉孩子摔倒了应如何爬起来并处理伤口?如何直面弱势勇于挑战?在迷茫的时候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等等。比如在2020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疫情期间大多数的青少年出现了“恐惧”“憋闷”“紧张”“抑郁无助”等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孩子在返校后还是没法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遇到类似的事情,如何未雨绸缪和及时止损都是当前教育热点中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认真对待平时被社会、学校、家长忽略的体育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体育课程开设的时间最长,贯穿大、中、小、幼各个学习阶段,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课堂教学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早在1917年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智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这一点从体育的学科性质就可以看出: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健康为主要任务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
        三、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有效融合的途径
       众所周知,一堂体育课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每个部分相互连接、相互依托,共同铸造学生身心健康之路,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在体育课堂中如何融合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课堂常规常抓不懈。
       课堂常规让学生懂得不与规矩不成方圆,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具备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体育课课堂常规要求学生着装必须是利于运动的服装和鞋子;课前整队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即以最快的速度、最安静的状态、最整齐的队伍迎接一堂课的到来。同时课前不迟到、课后不早退等。这一系列的规则,人人都必修遵守,要做好这一点学生必须有对时间的掌控能力、对外界诱惑的抵制能力和自我的约束能力。因为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从教室到操场有一定的距离,操场上往往有多个班级同时上课,一路上风景无限;学生从班里到操场整队的过程中要既要克服平日的懒散又要经得起外界的诱惑。比如:爱打篮球的男同学经过篮球场地时跃跃欲试、女同学碰到其他班的闺蜜,表现出难舍难分的言行,这些都需要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这些能力都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石。也是培养学生严于律己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常规方面要想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并正面引导。教师每堂课需认真检查孩子的服装,对学生微小的进步或不足做出相应的评价。

长期坚持下去这些看似简单、枯燥乏味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因为长期都能坚持这样做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长此以往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队列队形变化多样。
通过队列队形培养学生强大的责任感及改变自我、顾全大局的心理素质。
       在《省纲》中对一堂体育课的7个基本要求中首先是开始有队列,队列队形除了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良好的体态外;最关键的是还能培养学生强大的责任感和团结一致、严肃认真的学习和生活作风。比如:齐步走练习,看似简单的动作,要把它做好却需要每个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统一的口令从事协调一致地的动作,每个学生都需要严肃认真并高度集中注意力;保证动作的准确的同时并随时调整自己步幅的大小,紧跟其他同学的节奏。整个练习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要发挥队列队形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教师需要严格按照《省纲要》的要求,保证每堂课有队列,队列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根据课堂要求及学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并要求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队列队形的练习。
(三)准备活动充足丰富。
       通过充足丰富的准备活动让学生了解准备活动的作用与价值,体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养学生的预判能力。
       常规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都大同小异,一般都是热身和徒手操;或是根据课堂的不同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服务于主教材,比如:一节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课的准备活动,相应地进行了球性练习和运球抢球的游戏。这样做的目的除了体育课的热身、预防运动损伤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之外;还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防范于未然,懂得未雨绸缪;做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心理素质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事情不至于焦虑、迷茫。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懂得我们准备活动的作用和目的,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过程和形式,需要积极认真地对待。
(四)教学内容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等心理素质。
       纵观初中的体育教材,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田径、体操(不包括器械体操)、武术为必学内容,球类做为限学内容。每个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素质。
       例如:体操教学可以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如学生刚接触器械体操“支撑跳跃”时,大多数学生面对“跳箱、跳马”都会产生胆怯恐惧心理,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同学的鼓励与帮助,大多数学生都能战胜恐惧,超越自我。田径教学中的耐久跑练习则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特别是在克服“极点”时更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而球类教学则一般都具有集体性和对抗性的特点,学生在球类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意义,更加注重与同伴之间的配合,从而养成为团队的荣誉而努力拼搏的品质。
(五)教学方法、手段合理有效。
       游戏和综合技术的运用或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良性心理素质。
       游戏和比赛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身体,还可以提高学生拼搏性、活跃性、愉悦性等良性心理素质。曾有人运用BFS心境量表对学生在体育游戏和比赛前后的心境变化进行调查,发现双方在比赛前后心理的活跃性、平静性和愉悦性的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抑郁性、思虑性、愤怒性、激动性的变化则呈下降趋势,其中抑郁性在比赛前后的差异更加明显。说明体育游戏和比赛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不同层次上的良性激发,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心情更加愉悦,思维更加敏捷。其次,学生通过集体性的游戏和比赛建立起来的友谊都会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董一群.徐卫体育游戏比赛对学生心境变化的影响研究J.田径,2020(07)60-61
[2]《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2019.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