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佩飞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骆驼中学315202
【摘要】图片作为一种直观教学资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充分用好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个历史教师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图说历史 优化课堂教学 凸显教学有效性?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也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方法。历史学科的内容往往繁琐、枯燥且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学生感觉甚是枯燥乏味。而历史图片有着客观性、直观性、简洁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故以图为“索象”之本,以书为“索理”之径,以“左图右书”为教学之法门,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之策。可惜诸多教师未能躬行,依然是“离图即书,尚辞务说”,图文并重的教学传统并未真正确立,甚为遗憾。
我就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一课为例,谈谈我对图说历史的尝试,分享左图右史的教学心得。
一、以图领路 ,导入正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课环节。好的导课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产生学习动机。“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课以先声夺人,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基。图片导课是众多导课方法的一种,虽然没有多媒体视频集图、文、声、像多重刺激于一体,但日常教学中图片资料教师易收集易修改,且同样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能迅速抓住学生眼球,可谓便捷有效。
我设计了一组图片导课:《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唐朝中外交往图》、《甘肃榆林石窟壁画》并提问:这组图片的主题是什么?引出课题: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既复习旧知丝绸之路,又引出正题——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又是如何?故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旨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求知欲的作用下同学们开启学习之旅,使教学轻松上手。
二、图为载体,突破重难点
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往往流于形式、不尽人意。图片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缩短古今的距离,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可靠信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图说历史这种直观教学法突破重难点往往比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重点: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难点: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及其意义。我以唐朝阎立本《步辇图》为载体并设问:吐蕃为什么要来大唐求亲?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学生通过读图自主探究了唐蕃交流史实、唐朝周边民族政权,从而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和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重要性。接着出示《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引导学生想象文成公主一路艰辛。继而出示《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并提问:为什么吐蕃人民如此热情欢迎公主入藏?理解文成公主为汉蕃文化交流做出的重要贡献。“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通过图片感知体验了历史、理解感悟了历史,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于唐与日本、天竺的交往这个重点,我设计了历史图片对比法。我出示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图,从目的、目的地、成就、路线等角度设计表格对比。学生在读图中发现、在发现中甄别、在甄别中获得,掌握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异同点,从而理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帮助学生把握事物本质。在历史画面的不断再现对比中,使学生理解了抽象的知识和道理,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想象分析能力。
三、以图补文,留白延伸
一节课好的结尾,可以起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效果。结尾方法有多种,图片结尾能再次在视觉上吸引学生注意力,从情趣上直观再现历史情景,进而使课堂丰富起来。在本课的结尾,当同学们通过系列图片的分析已达成共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接着我马上展示了《741年唐朝形势图》,并补充了《唐朝后期边疆各族分布图(820年)》并设问:既然唐朝民族关系和睦,为什么唐朝后期疆域明显缩小?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引向课后探究,意味深长、思索无穷······
总之,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特殊载体,是学习历史的上好资源,它能引领学生和老师共同走进历史浩瀚的知识海洋,挖掘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凸显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4]蒲建华.试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J].家长,2020(35):172-173.
[5]吕伟.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应用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0(35):125-126.
[7]孙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5):106-107.
[8]朱作荣.浅析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