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视野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的行动框架             ----以人音版八年级上册《小放驴》疑难课例为证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 陈小萍
[导读] “基于学情”的教学理念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
       陈小萍
       浙江省温州龙港市第七中学 浙江 温州 325802
       【内容摘要】“基于学情”的教学理念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音乐习惯、学习需求等来思考和设计教学。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更加强化了基于学情的教学理念。本文作者以人音版八年级上册《小放驴》疑难课例为证,分析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对比多次教学设计,寻求解决办法。本文立足学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教学的起点;顺应学情从学生实际音乐发展水平,设计问题难度;活用学情从学生学习愿望和学习习惯出发优化教学目标;把握学情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出发,改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学情视野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     学 情   初中音乐课堂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小放驴》是一首在河北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乐曲通过管子和丝竹乐队的呼应对答,生动的表现了北方农村放驴的情景和毛驴顽皮活泼的形象。音乐运用了“学舌”和“句句双”两种音乐奏法发展音乐,音乐情绪热烈红火。
        初次备课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一开始就困难重重。首先音乐不好听,感觉有点土。其次很少有老师上过这个课,几乎没有任何资料、经验可以借用。再次学生生活在南方,《小放驴》是北方的民间鼓吹音乐,这些音乐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很远,学生对音乐很陌生。
二、分析与思考
       初次试课不理想,预设教学目标没有达成,音乐活动没有落实,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互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消极的,课堂陷入僵局。课后老师仔细回顾上课每个细节,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努力寻找失败原因。
1、忽视学情  设问过难
       有教育学家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进行教学”。初次设计教学问题,老师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水平,给学生设问音乐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指向性太广,不明确,导致学生回答失控。上课第一个问题就回答不出,使学生产生了问题难,音乐有距离的心理暗示,对后面的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好影响。
2、 违背学情  只关注教
       我们在谈论教学的任何议题都无法绕开“学生的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主动”单单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学便无从谈起。在学唱旋律这一环,由于本课乐曲旋律密密麻麻,大跳音比较多,音域较高,直接唱旋律有困难,而老师却让学生直接视唱旋律。导致学生因不会唱而不敢唱。本环节老师没有关注到学情,及时调整学习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导致学生出现消极的情绪,使课堂出现冷场。
3、  脱离学情  活动单一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活动多样化,设计不同的活动任务。从让每位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体验,提升对音乐的兴趣。第一次上课老师设置了三次音乐活动,每一次活动都让学生唱主题旋律,敲打打击乐器。多次的音乐活动几乎都雷同,毫无新意,学生很快失去了兴趣。
4、错失学情   轻视体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教师就必须将强制性的“灌输”转变为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参与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在聆听《小放驴》片段音乐这一环节,老师要求学生听辨音乐,总结出音乐演奏规律和创作方法。通过听辨学生都能知道和理解句句双,学舌这种创作方法和演奏形式。可是当时老师没有利用学生这一已经初步生成的音乐体验。而是走马观花式的立刻进入下一环节。老师错失了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句句双和学舌创作方法和演奏形式的最好时机,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于形式,课堂没有实质性内容,导致35分钟课就结束了。
三、基于学情视野下的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初次磨课失败让老师开始反思上课每个细节,立足学情,改进教学。本文将以课例《小放驴》为证,从寻找教学的起点、设计问题难度、优化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基于学情视野下的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1、立足学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教学的起点  
       学情是一种基础性资源,其它的资源最终必须同学情相结合或相融合才能发挥效益。顺应学情进行教育,我们的教学就抓住了导的方向、导的重点,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磨河北吹歌《小放驴》这节课时,由于《小放驴》是北方音乐,而学生是南方人,对北方音乐接触很少,和这类音乐多少有点距离。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这个音乐,教师在预设过程中,需要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化解学生生活经验与音乐的实际隔阂。
        作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这些农村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表演形式?一开始很多学生回答不出来,每次需要老师提示学生才会知道。考虑到农村孩子的这样学情?老师把问题作了适当的改变,把简答题变成选择题。
              A:器乐演奏                         B声乐演唱  
        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感觉到不难了,他们不约而同回答选择A器乐演奏,于是老师就顺着器乐这条线索展开音乐活动,以音乐竞赛形式请学生判断乐器。

播放音响
         A :钹          B:鼓         C: 管子
        学生能轻松的说出钹和鼓,但是管子是北方乐器,学生没见过也没听过,对它的声音也很陌生,几乎所有学生都说是二胡、或是唢呐,老师没有立刻否定学生,而是先不动声色的肯定学生,分析二胡、唢呐,和这个乐器音色确实有相似之处。二胡音色都可以模仿人声唱腔。唢呐音色高亢、明亮、音量大和管子又很接近,所以同学们判断错误是情有可原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会觉得是自己无知而不敢回答后面的问题了。然后老师重点介绍管子这个乐器,出示图片,介绍它的型制、流行区域、音色特点、为什么叫吹歌等知识。总结时简单介绍中国的器乐发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等知识。为接下来新课《小放驴》的欣赏做好铺垫。
2、顺应学情 从学生实际音乐发展水平,设计问题难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进行教学”。也就说,我们的教学要立足学情,在问题预设时,根据学生现有学情调整学习难度设计,有效提问。
    在初次教学欣赏《小放驴》教学片断时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乐曲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乐器? 2、通常在什么场合听到描绘3、乐曲有何特点?通过前面导入环节乐器听辨,学生已经熟悉了管子这个乐器,这个问题根本没有难倒学生。第二个问题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他们也能概括出音乐多在婚丧嫁娶等场合听到。到第三个问题音乐有何特点是学生就开始答不出来了,有的说热闹,有的指到了演奏方式、有的说干脆谁不知道,通过研究问题老师发现音乐特点的指向性太广,不明确,导致学生问答问题时结论很宽泛。
       针对以上情况,立足学生的实际现有音乐水平,老师对问题难度进行了调整与设计,把第三个提问音乐有何特点改成了乐曲情绪如何?修改后的第三个问题音乐情绪这是对音乐最感性的直观的感受,学生基本能判断出音乐的初步印象是热烈、活泼、红火。
       关于课堂问题提问不是一开始就把学生难倒,尤其是学生对音乐还没有建立初步印象时更加不宜设太难的问题,因为学生此时对音乐还没有深刻体验。此时应根据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学习的情况,学习的需要提出问题等。适当降低难度,有效设问,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有继续参与音乐活动的意愿和勇气和信心。
3、活用学情 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习惯,优化教学目标
        确立音乐教学目标是每位音乐教师授课前的自主行为。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教师要深钻教材,研读文本,活用学情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可能出发,正确地制定和调整教学的目标。在《小放驴》课前预案中,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听辨河北管子特有的音色,感受体验《小放驴》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
2、听辨河北吹歌中主要的乐器,感受理解和体验句句双和学舌的创作手法及表现力,初步认识其音乐风格。
3、哼唱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句,感受《小放驴》浓郁的生活基础和劳动场景。
        在第一次试教中,学生都能顺利地达成上述两层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状态也非常的积极,效果反映良好。前两个目标的实施和达成都非常的顺利,而在第三个目标演唱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句时,学生对密密麻麻的旋律不敏感,引不起兴趣,有的阳奉阴违、光张嘴,不发声、还有的干脆不参与。课堂却出现了冷场,学生眼中流露的是无奈和挫败……
       为什么前两个目标完成的情况好,而在第三个目标却完成不好呢”一个学生说,老师音符我们都看不懂,不会唱。我恍然大悟,“学情”!就是它。通过研究学情,经过反复地推敲、思考,老师将第三条目标改为引导学生寻找接近管子音声的母音“lv”模仿旋律。
        优化目标教学后,由老师示范带领学生模仿管子音色的旋律,然后师生分工合作用“lv”的声音模拟管子与乐队的演奏。这样通过分工模仿管子学习旋律,学生的兴趣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感到困难和枯燥到觉得生动有趣。
4、把握学情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出发,改善教学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因文而异,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考,课堂教学要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
    由于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音乐课堂上不敢或羞于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所以在初次设计欣赏《小放驴》了解学生这个演奏形式和创作方式时。老师根本没有设计音乐活动来体验学舌。如在《小放驴》的试课教学环节,让学生分段欣赏第一段音乐,学生听很快发现了音乐演奏的规律,管子一句,乐队一句,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管子乐队一领一合、一问一答叫学舌。由于没有活动设计,学舌部分的欣赏教学只停留在了解,而没有体验。学舌走马观花式的听了一遍,对“学舌”这种演奏形式没有深刻体验,兴趣平平。
       考虑到这一学情,老师尝试亲自带领学生分角色模仿学舌。老师担任管子领,学生担任乐队合。老师领一句,学生合一句。有了老师的带领,学生很快熟悉了旋律,开始对学舌有了有一些兴趣。但此基础上老师又顺势引导学生加入打击乐器鼓和钹。考虑到鼓点节奏有点复杂,老师用幻灯片出示鼓点和钹节奏,让学生推荐节奏感好的学生担任鼓和钹演奏,让学生跟老师击打几次,其他学生用手敲打桌子,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有了鼓和钹加入,鼓吹乐队马上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也觉得有趣。一个像模像样的乐队就被带起来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基于学情的教学理念,一直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希望更多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情,用这些具体而直接的经验运用在初中音乐课堂,从而反馈总结出更多的体会和经验,使关注学情的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得以贯彻。

参考文献:
1、周世斌? 《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