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备课“三重门”,提高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孔素玉 李存业
[导读] 教师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侧重点应放在
       孔素玉  李存业
       浙江省瑞安市农业技术学校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职业中专
       【摘要】教师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侧重点应放在备课上。备好课可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计划性,是上好课的前提。针对现如今教师备课“三重门”:投入时间多却本末倒置,教案页数多却照搬照抄,教学反思“深”却理论成篇。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最大化利用各种资源强化教师对备课工作的认识,提高备课的质量,冲破教师备课“三重门”,让课前备课和课中教学、课后提升互相协调成了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点。
       【关键词】备课;误区;新方法  
        备课是上课的基本前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备课的影响和制约。可是在很多学校,备课已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不得不应付的苦差事。调查表明,70%以上的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只花10%—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更有甚者连教材都不看就拿起他人的教案抄。80%—9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而进行二次备课的教师几乎为零。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教育管理者不得不深刻认识到,要想给教师进行一次彻底的备课洗礼,那么我们要先来一次头脑风暴,彻底摧毁教师长期以来建筑的备课“三重门”。
        一、因需而备,冲破教师备课第一重门——精力分配本末倒置。
        教师对备课认识的不到位、过于封闭和传统的备课模式是造成教师备课时不钻研教材、不了解学情的杀手锏。殊不知,教材是要到课堂中接受教师和学生检验的,课前不充分地解读,课堂中只能生搬硬套。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教学要因材施教,那么我们教师的备课完全可以因需而备。这里所说的因需而备是指改革教师备课的方式,让教师尽量放开、不拘一格。
        1、年轻的新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材解读的能力和学情的了解当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备课的重心更多地应放在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再设计方法上。表格式的备课模式应该是他们较好的选择。比如:
课  题
我对教材的几点认识(不需照抄教参,只要写写自己的一些发现或理解)
我对学情的了解(已有知识、能力等)
教学流程
       这样的备课模式能让年轻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得到提升,并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甚至激发年轻教师的思维火花。
        2、位于瓶颈期的教师往往思维停滞、备课消极,课堂更是一成不变、毫无新意。他们的备课重心应更多地放在流程设计的创新意识上,二次备课应该是个好策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收集、参考、整合。这是促进这些教师二次思考、方法更新、思维活跃的有效措施。
        3、资深的骨干教师往往更乐于做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学研究。他们备课的重心可以放在反思提炼上,将教案课件等发表在教师教研博客上供大家讨论学习、吸纳意见,再进行必要的调整、改进,发挥骨干教师教科研带头的功效。
        二、换位评价,冲破教师备课第二重门——设计拿来主义
        教学检查工作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之一。学校的月教学检查工作通常是各个组别的教研组长通过检查发现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问题后,直接面对面反馈,并填写反馈单。可是长期的检查工作证明,这样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就是大部分教师对反馈内容充耳不闻,你说你的,我继续抄我的,只要我都抄了最终评价不会给我不合格。


        面对教师备课严重的抄袭现象,改变教学检查、评价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策略,检查者不再一味地醉心于教师备课页数是否多、环节是否具体、书写是否整洁等,更多地应该激发教师对备课工作的认识,改变教师只完成任务的思想,从“我不得不备”到“我想备”再到“我必须认真备”。我们的检查不单单要让教研组长和学校管理者认识到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是让教师个人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明白还有进步的空间和机会。于是新的检查表格出炉了:
                     月份              学科           教师            
本月备课我的亮点(或改进):
本月备课我的不足及改进目标:
组长寄语及评定:
        这样的表格更人性化,真正的以人为本,换位评价,提倡自我认识,更能让教师明确看到自己备课的不足,及我要努力的方向。同时我们将每次的评价反馈单在反馈会议上公示,我想任何一个教师面对自己每次空白一片的反馈单都不可能无动于衷的,而组长的寄语多少总能触动他内心的那根弦。
        同时明确考核方法,月考核作为一个参考,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大考核一次,期末考试以期中考核之后的检查情况为依据,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即使期中考核不理想,在后面的半个学期中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样的检查和评价方式无疑是给了教师们竞争的机会,也是树立教师们“我必须认真备”观念的有效手段和策略,教师备课拿来主义的大门也无形中被冲破了。教师在学期末认真总结和撰写一学期的备课心得,及时回顾、优化提高,为下一阶段备课改革提供借鉴与基础。
        三、反思文件夹,冲破教师备课第三重门——反思课课通。
        叶澜教授曾说:“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教师的课后教学反思从网上随便摘抄充数,长篇大论却毫无意义。所以,我们的教学反思应该清晰归类、积极积累。
        1、反思归类。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分类标注,比如对课堂生成的反思标注★,对课堂作业的反思标注▲,对课堂导入部分的反思标注◆……不同的反思标注不同的记号,这样分门别类之后一目了然,在撰写论文和案例、课题的时候自然就信手拈来,再也不用担心手头无材料,课题一味闭门造车的现象发生了。
        2、反思提炼。有了文件夹式的反思归类之后,如果不加以提炼时间一久难免教师会抛之脑后,所以设立一个重点反思文件夹,把标注的反思中特别有想法的、创新的,可以另外存档起来,这样一个独立的重点反思文件夹就能在做教科研研究的时候时时刻刻提供案例、提供火花、提供理据。
        拿破仑讲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得备好课,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备课思想,教育管理者拥有切合实际的检查、指导,寻求新的方法,让教师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同心协力地摧毁备课的“三重门”。
        
参考文献:
[1] 温忠孝.浅析中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
[2] 马光; 崔茂香; 王宁. 教师提高个人备课质量的策略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