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文
福建省长乐区航城中学,福建省福州市,350200
摘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积淀传承的精华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珍贵结晶和基本元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气质精神,这也是教育部门织编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原则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如何在道德法治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相关思考和论述。
关键词: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把道德素养和心理知识以及法律常识与我国的国情知识进行了整合,并根据生活逻辑对学习主体进行合理设计。在教材结构上通过引导初中生们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以及与社会的关系对七年级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部分内容进行编排。并且教材内容中还设计了“认识自己”“少年有梦”等主题内容,也同时都引入了与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
一、渗透传统文化,弘扬自强精神
自强不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更是新时代中国人民自信的源泉。在七年级上册道德法治教材第一单元当中融入传统文化,重点是要通过教授“中学时代”,弘扬自强精神。
(一)弘扬自强精神,使学生们落实自我超越
步入了初中阶段,学生们就开始了中学时期的新生活。对于中学阶段的生活,教师要帮初中生们明确人生目标,要不断引导学生们实现超越自我,那么,该怎样引导初中生们落实自我超越呢?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入此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名言属于商朝时期的开国君主在澡盆上的名言,主要含义是激励自己时刻都要自强不息,并要创新不已。这句名言中用到了三个“新”,本意实际上指的是洗掉皮肤上沾染的污垢,让身体可以焕然一新,可以延伸含义为在精神上抛弃旧的,谋求新的。所以,这句名言的意思就是:让若可以每一天抛旧更新,那么每一天都会是“最好的自己”,就可以每天都实现自我超越。
(二)弘扬自强精神,指导初中生们从一点一滴做起
当确立了人生的目标后,那么就要开始实际行动,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倘若不能实际去行动,容易的目标也就很难得以实现。这时,就需借用此句名言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此来引导初中生们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此名言是出自《老子》,这句名言主要意思是:千里远行是需要一步步从脚下走出来的。初中生们对此句名言印象十分深刻,才能受到有效启发,深刻认识到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具备坚强的毅力,想要成大事业,必须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
二、历史名人故事,树立人生榜样
七年级的道德法治教材列举了很多和中国历史名人有关的故事,像是墨子严格要求弟子、陶行知如何尊重生命、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而这部分中国历史名人初中生们都可以当作学习中的典范,从这些历史名人的成长经历当中获取精华,以及汲取人生智慧和经验,这将影响到自己的一生。
我国中华文明从始至终都源远流长,出现了很多的历史名人,这些历史名人要么是引领潮流的思维巨人,要么是制定战略的政治领导人,要么是全能的军事指挥官,要么是历史上的传奇英雄,要么是未来伟大的技术官僚……而这部分历史人物相关的故事会给初中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给学生们树立文化自信。
三、经典名句立观点,引领价值导向
伴随社会思想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和交流,中华传统文化也不断在创新,并且传统文化中蕴的内涵和思想也变得十分丰富,这也为初中生们提供了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方向。
不管是课本中的正文,或是课前导言、方法、技能等重要教学栏目,随处都能看到经典名言名句,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三课的“青春有格”这一内容时,“运用你的经验”这一栏目就引入了“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借用这句名言引出学生们想追求更为理想的人格。除此之外,“相关链接”这一栏目当中还介绍了“格物致知”和“慎独”这两种方法。而正文的最后一段引用的是清朝末年梁启超的散文《少年中国说》将主题进行提升,实现价值的升华。通过引入我国历史经典名言,能引导初中生们展开人格修养,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自信。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法治课本中引用《论语》当中的经典语句共有15处,引用《孟子》名句有8处,引用《礼记》的名句10处,引用《离骚》名句2处,引用《诗经》名句2处,另外,也同时引用了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名人的优秀经典名句。而这部分名句往往短小且精悍,简短的数语就可以折射出真理。
教师在教学中会常说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然而,让初中生们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教学方法,不是仅凭教师口头上多次强调传统文化有多么的“博大精深”,一定要让初中生们在学习期间自己循序渐进地领会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非常系统,且时间也较长,完成这项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就是在长期教学期间,教师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分为不同阶段,并且有步骤地把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在潜移默化当中让初中生们接受,以此来引导中学生们形成文化自信。
四、渗透传统文化,弘扬仁爱思想
仁爱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侧重的就是渗透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教授“敬畏生命”这部分内容,弘扬仁爱思想。
敬畏生命,主旨我们要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的生命和人生。对生命敬畏的人才可以做到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要想弘扬仁爱思想,教师需要在教学期间结合课本中的两句名言:“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这是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可“仁者爱人”却是由孟子提出的,主要意思就是仁者是满怀爱意、有慈爱之心的人。教师要不断引导初中生们理解到孟子提到的仁爱思想,在鼓励初中生们“爱人”的同时,要强化初中生们敬畏生命的的正确观念。另外,“推己及人”属于成语,意思是让学生们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推想其他人的心意,懂得替别人着想。还有《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也不要勉强别人去做。想这样推己及人的做事方法,实际上就属于仁爱思想的一种表现。因此,道德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要不断引导初中生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要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如此一来,才能强化初中生们敬畏生命的正确观念。
五、家规家训熏染,培养家国情怀
七年级段的道德法治课本在编排亲情内容期间引用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使初中生们可以体会“家”对每一个人的深厚意义和独特标志。教材中还宣扬了我国人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升华了对祖国人民的感恩与爱,同时激发出初中生们的家国情怀。
初中阶段学生们的自我意识渐渐增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出现和父母发生矛盾、以及关系出现问题等现象。在课本亲情课文中融入大量的传统孝文化,使初中生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中的传统美德。
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道德法治教材中“亲情之爱”这课时,教师可以让初中生们收集和分享一些“家规”和“家训”,以此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家庭美德,了解到孝亲敬长属于我国中华民族当中的传统美德;而上册“探问生命”这一课是通过让学生们参考“孔子世家谱”,试着创作“家族图谱”,目的是引导初中生们思考和探索“生命可以永恒”这个问题,并以此来培养初中生们的归属感以及社会责任感。
六、结语
总之,七年级阶段是学生们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在道德法治教学当中,既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还能树立初中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范小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情感读本,2020,000(008):23
[2]林建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运用策略[J].文理导航,2020,000(013):P.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