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刘德松
[导读] 在聚焦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法作为一种以
        刘德松
        永嘉县沙头镇中心小学 浙江省 温州市 325100
        摘要:在聚焦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法作为一种以生活为基础和手段的教学法被应用于各科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无疑是对“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最好诠释。那么,在加强德育教育,让教学回归生活本质的教学目标下,如何进一步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则成为每个教师必须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法,课堂探究
        德育是教育之本,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始终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以思想性和道德性为主要的学科,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起点,在学生心中埋下德育的“种子”,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一定的法律意识,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但从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效果来看,由于种种因素,教师难以将学科特点与学生心理有机结合起来,枯燥性成为课堂的最大“亮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降低。因此,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活力,一方面,教师应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指导,优化教学过程,让生活助力高效课堂,让知识能够反馈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知识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总结生活,在生活探究中丰富见识,并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基于此,笔者将从“生活化导入、生活化探究、生活化作业”三个方面入手,对此展开具体阐述。
        一、生活化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之始,好的导入所产生的教学效益是无限的,好比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用准确的数字来进行衡量或预估,做好课堂导入,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充分体现,更是学生兴趣激发的有效前提。因此,在小学道德法治教学中,面临知识本身的枯燥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之始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挖掘生活素材,精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氛围中主动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以生活化教学法为指导,并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细分,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并依据学生固有的学习态度,改变导入方式,比如,以生活中“红绿灯”的交通规则作为案例,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方式呈现,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没有规则,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是好还是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之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组分角色来演一演教材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并让学生自主来总结出规则的重要性。最后,在让学生发散思维,从生活入手,谈一谈生活中的其他规则。如此一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生活化探究,活跃思维
        如果说导入是一节课高效与否的首要前提,那么,探究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能否达到有机统一的关键。而以往的探究环节往往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为主体的探究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化探究法既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在探究环节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去体会知识之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爱心传递者”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以生活化教学法为指导,并精心设计探究环节。一方面,教师要依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合理设想,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测,并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法,进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合理展开导入、探究等环节。比如,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一个传递正能量的短视频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爱心传递的思考。另一方面,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探究过程,比如,教师应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后,引导学生自主结为不同的小组,并挑选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爱心传递活动,让其在行动中体会爱心的力量,并逐步形成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最后,以问题进行结尾“是不是所有的帮助都会换来善意呢?”让学生展开深入思考。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生活化作业,提升能力
        作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落实高效课堂离不开有效作业的参与。对于天性好玩学生来说,作业是其学习心理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长期对作业的敌对心理导致学生的做作业积极性并不高。而生活化作业不仅能够解决作业形式的单一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理上转变作业态度,提高作业积极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优化作业设计,以生活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作业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述基础的教材内容外,还应在作业上下功夫,改变学生固有的作业观念。一方面,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指导,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从作业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比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个学生最少一个案例。另一方面,应创新理念,聆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或者相互布置作业,以此来提高学生作业积极性,并帮助其建立对知识系统性认知,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如此一来,能够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提升能力的重要载体,让学生能够享受做作业的过程,提高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不仅能够充分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使其以知识来充实自身的生活。但生活化教学法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教学,二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理清思路,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让生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从而达到学科素养的要求,并真正使德育教育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马丽.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开展[J].学周刊,2021(16):149-150.
        [2]范孝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读写算,2021(12):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