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 马骥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案例教学法以其显著的优势成为课堂
        马骥
        银川市第第三中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750001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案例教学法以其显著的优势成为课堂教学的“香饽饽”,尤其是对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强的学科而言,案例教学法更能凸显出教学价值,做到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便是如此,以案例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养的必备之法。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俨然成为每个教师必须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教学效率
        案例教学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的教学法,从其内涵来看,并不是让案例去替代知识,而是用案例去辅助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实际上,它是一种“在做中学”的形式,通过一个个案例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真正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身后,给予了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让学生有了展示自身能力的空间。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时期的“思政课”,是加强德育教育的最佳载体,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尤为重要。从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往往因为知识的说教性较强的特点而不能由表及里,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再加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冷忽热,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以案例教学法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案例设计的广泛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案例,从而做到生活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基于此,笔者将从“案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案例探究,活跃学生思维、挖掘案例,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三个方面入手,对此展开具体阐述。
        一、案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之重要性犹如一场电影的开端,是否引人入胜决定了观众的选择。课堂作为一场电影,精彩与否取决于教师在导入环节能否抓住学生心理。案例导入法不仅能够解决以往导入形式单一化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展开对知识的深层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导入环节,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目标为依据,精选生活案例,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做到“先发制人”,为进一步展开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以案例教学法为指导,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读本课教学目标,立足课程目标读懂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考虑到国家意志和学生认知经验之间的矛盾,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想,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为课堂教学实效性做好实质性铺垫。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课堂导入中,应注重发挥案例教学的积极作用,比如,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播放《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让学生在观看中对“平凡与伟大”的内涵展开进一步思考。之后,通过两则材料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使学生深入探究知识成为可能。

最后,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展开与自我的对话,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案例探究,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环节作为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探究过程的好坏不仅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更关乎着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而案例探究法既能够丰富探究过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是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因此,在初中道德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来取代枯燥无味的讲解,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合作探究,并适当协助学生的探究过程,在交流与探究中促进思维的碰撞,从而让课堂更显人的价值,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应以案例教学法为指导,精心挑选案例,着重把握学生的探究环节。首先,教师应以问题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对“礼”的内涵产生思考,并以“如何做到文明有礼”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以此来引出课题。之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内容,并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初步懂得文明有礼的重要性。进而,教师应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深入“对话”,对文明有礼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最后,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对学生思想进行适当的升华。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三、挖掘案例,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应重视生活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让知识回归生活的本质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拔高的了教学的高度,同时,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生活中从来不缺乏关乎道德与法律的案例,缺乏的只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化教育为指导原则,让学生自主去感悟和体会生活的“秘密”,通过生动真实的案例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在充满未知的生活中孕育深厚的思想道德素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案例教学法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案例,从预习到整个教学过程,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案例,并在课堂上自圆其说,依次讲述自己的案例,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生活感悟能力,并增强对国家、社会大事件的关注。
        综上所述,注重案例,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课堂教学最优解的同时,力求每一节课具有可供参考的教学价值。对于新时代下的学生来说,要牢记社会核心价值观,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力求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贠吉芳.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7):49-50.
        [2]颜霞.让案例教学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靓丽的风景[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1):18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