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分类与整理”教学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8期   作者:王剑英
[导读] “分类与整理”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
        王剑英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省绍兴市   312000
        【摘要】“分类与整理”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时,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分类与整理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中应特别重视的10个重要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新课标将“数据分析”能力作为核心素养提出,可见“数据分析能力”在当今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分类与整理”教学则是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生累积收集数据经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的有效载体。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所得,对小学生“分类与整理”教学策略进行了探析。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分类意识
         “分类与整理”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运用。比如超市里物品的摆放,图书馆里图书的摆放,家中房间的整理等等都要用到有关分类的知识。新课标将“分类与整理”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分类与数据分析的密切关系,分类的学习是“数据分析”的起点。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想一下子分类较难。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将数学生活化,创设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的情境,激发学习的热情。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今天下班老师想去超市买一支红笔,你能告诉我在哪能找到吗? (文具货架)
         师:我还想顺便买一些饼干等小零食应该去哪挑选?(蔬菜区)   
         师:原来超市里的东西都是按种类摆放的。出示超市的图片。
         小结:像超市这样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于分类的知识——分类与整理(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的热情。通过看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交流中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师:除了在超市,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分类现象?(书店、家里的衣柜、垃圾桶......)
         师:超市物品分类方便顾客选取,垃圾分类使我们的生活更环保,总之,生活中的分类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教学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活动,如整理学具、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等等,提供充分“分”的机会,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分类与整理”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懂得分类与整理使得生活变得更加整洁、方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技能的欲望,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建立分类的思想,体会分类的实际意义,培养分类的意识。
二、给予学法指导,实现分类教学的有效性。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所谓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然后引导学生用所学习到的方法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例教学《分类与整理》,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教学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分类标准,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师:小智慧星的生日到了,小伙伴们给他送来了一些美丽的气球,你能把它分类、整理一下吗?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摆一摆。
         (1)动手操作。
         (2)展示结果,交流分类方法。
         (3)归纳分类方法
          师:老师发现,大家的摆法好像不太一样,有的小朋友是像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是摆成一排一排,而且还特别的整齐!不仅横着是一个个对齐,而且竖的也是一个个对齐!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摆呢?
         师:那你有没有本事像他一样,也摆得这么整齐呢?
         设计意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己身边的同学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模仿中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分类活动的平台,也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思维互补,并感知什么是分类,该怎样整理,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经历和体验分类的过程和方法,自主构建知识。
三、遵循认知规律,构建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分类活动。
         分类与整理不但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整洁与便捷,也可以将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学生参与到分类与整理的讨论中来,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但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缺乏精确性,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仅得到初步的发展,同时,他们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还处于一个需要引导、指导和陪伴参与的学习过程。
         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分类与整理教学,老师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最简单的颜色、形状、大小、功用、物种、性别等,逐步构建更为复杂的二次分类与整理活动。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练习的设计,教材安排了把卡片按卡片的内容(水果种类)、卡片的形状来进行分类与整理,把图形按形状、颜色来进行分类与整理;把小动物按会飞的、会跑的、会游的等物种来进行分类与整理等等。通过这种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分类与整理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进行“分类与整理”教学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还要给予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实现“分类与整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整个“分类与整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分类与整理活动。通过构建这样的“分类与整理”教学策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提升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中的分类[J].小学数学教学版,2008(6)
         2.王凯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类思想研究[J].2011(6)
         3.《数学教师教之意蕴》(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修读本)  编者:李兴贵  蒲大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