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业胜
阳春市春湾镇中心小学山角分校 广东省 阳江市 529600
摘要:在我国教育不断发展之下,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被充分注重起来,并将德育教育作为各学科教学中的核心教育内容,让各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渗透至课堂教学中,进而让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出作用,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有效提升,实现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的重要科目,因为小学语文中涵盖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可彻实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实现良好的道德教育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存在着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要求,我国教育基于这一要求将道德教育融入了教学内容中,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的引导实现不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1]。《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满足当前教育对语文的教学要求外,还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出语文教育的本质——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与发展,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先要了解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然后才能运用更好的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更有成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教学方式缺乏多样化
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时需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并在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激发时渗透进相应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而在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更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只是机械地运用以往陈旧缰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未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针对性地对课文中隐藏着的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结果不但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违背了编者在精心编排课文教学内容时要进行德育教育的初衷。
(二)未与学生实际相关联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及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小学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学科,需要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围绕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但是现实中大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并未站在学生实际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只是为追求提高学生成绩而设计教学策略,导致教学过程不但未达到课文设计的教学目标,也未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触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含有丰富的德育理念。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时,可以在备课时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含有的德育理念,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引导学生思考问答的方式进行渗透。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知识时,我紧扣“忠骨”两字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至课堂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在抗美授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小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待他们看完后,师:“看完小视频,你觉得我们的战士是一个怎样的战士?”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师:“我们的战士伟大吗?为什么?”生:“伟大,因为他们为保卫我们的祖国,面对凶残的敌人从不退缩,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师:“你们觉得我们有这样的英雄战士感到自豪吗?”生:“我感到十分自豪!”师:“如果是你,面对敌人入侵我们的国家时,你会不会像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一样无所畏惧地同敌人作斗争?”生:“当然会,为了我们可爱的祖国,我会像志愿军战士一样英勇地同敌人斗争到底!”师:“为保家卫国,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遗体都可以称‘忠骨’,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人的遗体也叫‘忠骨’!我们为他们深感自豪,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爱国爱党爱家!”这样,通过观看小视频和一连串的问答,我一步步地将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时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写作中,提升写作水平。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时,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至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挖掘出道德品质,并将道德品质融入写作中。当学生将自己对道德理念所具有的理解融入写作实践中时,实现了让学生思想意识受到道德理念感染的效果,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部编版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口头表达出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并结合自己所遇到或听到的具有雷锋精神品质的行为及缺乏雷锋精神的不良现象写一篇《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的作文,这样通过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不但可以有效渗透了雷锋精神的德育教育,而且让学生在写作中对社会中产生的各种行为进行正确分辨,加深了学生对是非美丑的分辨能力。
(三)在欣赏美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与风景名胜相关的课文,这类课文的用词遣句都十分优美,将所描绘的景物刻画得活灵活现逼真传神。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这类文章时可以适时渗透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爱护祖国一草一木的德育教育内容。
例如,在引领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黄山奇石》课文时,我将本篇课文中生动形象描写“黄山奇石”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进行深入性的学习,让他们反复品赏诵读,在赏读中充分认识“黄山奇石”的“奇”和“趣”的特点。在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后,师:“同学们,你去过哪些地方游玩?你觉得哪些景点如何?美吗?”学生各自说:“前年我同我爸爸妈妈去了桂林,那里的景色就象书本说的那样,山真的是奇秀险,水也真的是静清绿,好象图画一样的!”“今年五一放假时,我同爸爸妈妈去了故宫,才知道什么叫金碧辉煌!”“……”,通过学生的不断述说,我从他们的表情中充分地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为我们祖国有这样壮丽的大好河山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师:“我们祖国大好河山壮丽多姿,美得好像一幅巨大而多彩的水墨画,一草一木都尽显着无穷的魅力!但就在一些美仑美焕的景点中,却看到一些景点上竟然刻着‘×××到些一游’的乱涂乱画的现象,让人一看就顿感生厌!”生:“我看到过,在公园的竹树上也刻着‘×××我爱你!’”“我也在龙山峙看到石碑上也刻着‘×××到此一游’”“……”,学生的话闸子一下被打开,情绪也空前高涨。趁着他们的情绪被点燃,师:“大家讨论下这些不良行为好不好?面对这种行为,我们要怎么做?”学生开始各抒己见:“不好,他们的行为破坏了景点应有的自然美!”“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要阻止这种乱涂乱画的不文明行为”,“……”,学生的讨论声不绝于耳。通过一步步的问答和讨论,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的爱护祖国一草一木,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质朴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成功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教育。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道德教育良好渗透,需要教师采用灵活有效的渗透方法,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渗透模式,让学生受到道德教育的感染而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并作用于行为中,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树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J].课外语文.2021,(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