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3月(中)   作者:  宾贞妹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课改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提出
         宾贞妹
          
         德庆县第一小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课改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教材的编排、课时安排等限制,将原先分割的知识点整合成模块,更注重知识的联系性、系统性及整体性。在教学中践行“单元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编织起结构状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
         引言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是以单元为最小单位编排的,每个单元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但由于目前省、市、县、校级的教研活动通常都是以课时为单位活动为主,较少开展以单元、主题、模块为单位的结构化研究与实践,因此缺少了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结构化的处理。当然,一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于学生,“以生为本”是教学遵循的起点。只有坚持学生立场,整体分析学生与单元学习材料,找准学习起点,确定单元学习主题,设定单元目标,重组学习内容,形成整体学习规划,才能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1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意义
         ①引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关联。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各年级各单元之间的知识编排是呈螺旋上升态势的。在当前学科整合的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数学知识内部的整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立起数学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有效促进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知识点在小学数学各个领域的相互融合,在体现知识深度的同时,也体现出知识的广度。因此展开单元整体教学,能引导学生立足于大单元的层面来对知识展开分析,从而清晰地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这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能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助力数学教育资源融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可以接触到的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促进资源的融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这个教材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学生的课外生活资源,让学生展开课外调查,感受教材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单元整体角度,设计一个全新的教学课时,并融入到单元体系中。这样的单元整体教学能够让教师认识到课程内容与课外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从而转变传统只限于教材内容的教学,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
         2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1设置数学专题,加强自主训练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教师立足单元整体视角,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全盘思考与安排。为了能保证单元知识点得到全面整合与系统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训练方法需要有所创新,所以应结合具体学情与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设置数学专题对学习进行合理安排,要求学生对单元知识展开系统化的训练与巩固,强调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联系有深刻认知,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知识运用能力。通常来讲,教师需要结合各个单元的不同知识点类型去设置专题,然后立足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去设计探究问题,从而制订科学、完整的专题教学计划,展开针对性的自主训练。比如,在相关单元整体教学完成后,教师则可设计“分数的除法”专题,将同分母分数除法、异分母分数除法等知识全部整合在一起,并设计练习题。当然,教师也可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引入微视频、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的专题学习更加直观且有趣味,从而强化自主训练效果,提高其自学能力。
         2.2提炼主问、问题导学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大概念转化为课程学习持续理解的基本问题,让学生通过基本问题的解决来达成学习目标。我们总结了将学习目标和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设计的“四化”策略。目标内容化。教师将确定好的学习目标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应起来,即逆向设计中的第二阶段“评价证据”,教师要检测到并让学生知道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内容问题化。确定好体现目标的教学内容后,应将内容转化为基本问题,并提炼出核心问题。教学时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并根据学情分解成系列子问题或问题串。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启发,经历系列子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而实现对核心问题的理解。问题活动化。

以核心问题和系列问题为主要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基础,设计实现问题串解决的系列活动。系列活动是实现核心问题和子问题解决的载体和抓手。活动序列化。更好地解决核心问题,达成学习目标,教师还应对设计好的系列活动进行优化调整。
         2.3巧用思维导图,强化数学概念教学
         教师应重视对本单元所涉及的数学概念进行梳理,利用思维导图罗列知识点,绘制单元知识主线,标记重难点,设计思维导图框架,以此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结合自身认知去填写思维框架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能够提高数学自主思考能力,实现知识体系的全面建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比如,在教学“轴对称与平移”时,教师便可先运用教具展开教学,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现实生活中与轴对称和平移相关的事物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与讨论,尝试总结轴对称与平移的概念、特点。随后,教师便可通过思维导图对概念、特征等知识点进行总结,保证学生能对本单元涉及的数学概念有深刻理解,从而正确且快速地区分这两种图形。
         2.4梳理教学流程,整合分散内容
         由于教师的教学进度要在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找到教学的重难点,使整个单元的教学能够将单元内分散的内容整合起来,从而有一个完整的流程。例如,在“圆”的内容包含了认识圆形、圆形的周长计算与应用、圆形的面积计算与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整理三个部分的教学重点。通过教学重点的梳理,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圆的认识”相对简单,因此可以融入到“圆的周长计算与应用”的教学过程当中,使用两个课时来进行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与应用”是在学生认识圆周率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因此可以用一个课时来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就能够梳理清楚单元教学过程中每一部分的重要性,从而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
         2.5以“路径”为支撑,导读、导学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自主预习意识和能力一片空白,教师必须做好预习的“路径”引领,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预习方法指导,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导学案的作用。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应包含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步骤等几个方面。其中学习步骤应包含以下几项内容:旧知链接——回顾相关旧知识,为新知学习做铺垫;独立学习——以问题为引领,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学习新知识;自测练习——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成果;预习总结——总结预习收获,梳理困惑点、疑问点。应让导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盘”、“指南针”和“路线图”。
         结语
         单元整体教学是一个系统设计,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考框架作为理论支撑。基于学习路径的分析框架,以终为始,从学生需要达成的核心目标出发,对核心目标进行具体化,针对具体内容设计表现性评价框架,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相应的学习路径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后,可以对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检测,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以有利于后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武维民.整体构建儿童数学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6):4-10.
         [2]高子林.基于学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8,(26):42-44.
         [3]季洪旭.单元教学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0(5).
         [4]李松林等.深度学习设计模板与示例[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5(5).
         [5]章建跃.基于数学整体性的单元教学设计[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20,(Z1):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