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娟
浙江省临海市桃渚镇晓村小学 317013)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在历史冲刷下遗留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的学习启蒙阶段,是漫长学习道路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文化课程,更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开展小学语文课程知识教学时,老师可以基于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继而衍生成为对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热爱精神,从而实施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本文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措施为文章主旨,以期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应用策略
前言: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小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民族认同感,通过学习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问题
就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来看,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于传统文化的教授也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之上,学生接受到的只是最基础的知识学习,老师并没有发挥出传统文化渗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真正作用。对于古诗词的教授,也只停留在了解字面意思上,更加注重字面翻译,或是简单的了解诗词情感,并没有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学习上,由于老师没有深度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导致学生没有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没有真正体会到作品中想要传达出的精神,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局限,影响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二、小学语文应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文化素养作为现代人民必备的素质之一,主要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其中主要包含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包容以及热爱等。而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文化素养的关键,只有充分意识到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才能有效健全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其次,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上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所以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传统文化的策略
1、运用课文内容进行知识补充,激发学生产生兴趣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来说,不少老师都会选择在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额外知识的拓展工作,纵观整本教材,不少古诗古文讲述了相关地区的风俗人情,老师在讲述到这类型的课文之时,可以将这部分知识拓展至教学最大化,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了解范围。
比如我们在学习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忆江南》之时,可以结合文中所描述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进行拓展,延伸至其他地区的风俗民情,我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特色开展相关文章的书写任务。而不少老师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在传授学生古诗古文之时采用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产生“只知皮毛,不知就里”的学习效果,在表面上看虽然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成绩,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无任何增益,学生甚至会因此产生对古文的畏惧心理乃至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应用传统文化的进行。
2、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促使学生感受文化氛围
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的举办一些活动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氛围之中,而我们在选择课堂活动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传统文化,有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在学习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举办关于各个民族的传统习俗的知识竞赛并提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积极查阅相关书籍或是利用网络查询,在课余生活中积极与小组内成员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讨论,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知识的累计,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最终的优胜者老师可以给予一些奖励,比赛过后老师借机进行活动总结,为学生内心留下传统文化的烙印,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传统习俗,认识到传统文化蕴含深厚。对于有能力的老师来说,可以积极向校方申请定期在校级范围内组织传统文化竞赛活动,稳固学生对相关文化的记忆,更好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对相关知识进行日积月累的累积沉淀。
3、借助传统节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作为最好的沉淀者,在经历了漫长岁月后,我们仍能在传统节日中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我们可以以传统节日作为古今融合的桥梁,以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活动或传统美食为引,合理转入相关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景,
比如在临近端午节时,向大家介绍屈原与端午节的联系,顺理成章地引入粽子、赛龙舟等具有特色的文化载体,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认知的拔高,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知,为学生未来道路的成长奠定基础。
4、改进教学模式,感受传统文化精华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文内涵丰富、辞章精美是古代文学的精彩之作。我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古诗文“非背不能”的教学传统,让学生通过个人朗读、集体诵读、情景配乐读等形式,通过“手、眼、脑”的并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同时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施组织开展了“传承文化经典、感受传统文化”古诗词朗读大赛,书法写作比赛等多项文体活动,使孩子们通过书写、朗读、表演等艺术形式,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彰显个性色彩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妙,增加了知识储备,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择选的传统文化篇目均蕴含了作者饱满情感和激昂的个人情怀,小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个人认知程度有限,是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情怀的,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来诱发学生的感同身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腊八粥》一课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里一段关于粥文化的微视频,使学生的兴致大增,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善用新的载体,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新的感受和领悟,很快就进入语文课所描述的场景之中了,被作者展现的淳朴、和睦、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图景所吸引,被“甜”的幸福、“腻”的亲情和深深的母爱所吸引,感受到了亲情之美,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通过传统习俗的学习,自觉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5、走向课外生活,品味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吸取,仅靠短暂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认为引领学生“走出去、看一看”开展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来品味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时,我就鼓励学生和长辈谈一谈自己的家乡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用自己的小手记录下来,使孩子们在写家乡、赞家乡的同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品到了传统文化之味,从而全面提高了孩子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语文综合素养。
6、将社会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现如今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这也直接导致了小学生由于缺乏自主思考能力而被网上的不良文化侵蚀,不少学生开始盲目的追求外来文化,反而对我们本土的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身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必须要尽早改善这一现象。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国家,在几千年历史的沉积之下留下了不少经典的风土人情及交往礼仪,而最近汉服文化的兴起也正是象征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再次兴盛,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抓住社会资源为学生举办相应的传统文化学习,比如学生在上写作课之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基于我国传统服饰的转变而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促使学生在这些美好的俯视中勾起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欲望,提升整体文化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养成的,尤其是现在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并不能进行传统文化的甄辨,这也就需要老师在长期努力中潜移默化学生的思维习惯,而在传承传统文化知识老师也应当有明确的自我教学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细致甄选,“选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学生构建更加科学化的传统文化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亚娜.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0(A0)
[2]童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