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吉
河北白沟新城白三学校 河北保定 074004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童话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童话教学的创新,促使童话教学能够走出误区,提高童话教学的质量。本文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常见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特点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幻想丰富。童话本身的特质,决定了童话教学有着丰富幻想,通过幻想,激发学生想象力,故事情节曲折又夸张,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二是情境生动。童话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语言充满趣味,童话教学情境自然是生动而有趣的,教师借用精妙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童话世界。三是多元化主题。童话教学基于童话故事,融合了审美、知识、哲理等,主题丰富多元,在不违背主题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活动,将多元主题向学生解读,使其在深深印刻在学生脑中,逐步积累学习经验。
2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童话富于幻想、象征、夸张等,语言浅明有趣,故事情节灵活曲折,与小学生心理特点十分契合。一方面,通过童话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童话的乐趣,从而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童话的幻想色彩浓厚,学生在童话课堂上徜徉,如同在荒诞离奇、充满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塑造思维与创造能力。另一方面,童话世界就像一个幻想的国度,学生走进这个富有强大吸引力的“王国”,结合教师的指导感受“王国”中发生的千奇百怪的故事,愉悦身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语言表达能力随之提升。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教师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表演感悟童趣,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为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奠基。
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常见问题研究
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进行有效的转换。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多少会将传统的教学理念渗入到其中,但是在应用童话教学方式的时候,又很难对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更改,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分不清老师讲课的重点,对知识的学习也有所模糊。
第二,教师没有调动课堂氛围。童话教学模式是一种活跃程度较高的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童话世界充满着神奇,充满着想象。但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课程的时候,只是简单地进行童话的讲述和课文的讲解,课堂氛围一直调动不起来。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果,还大大降低了童话教学的使用价值。
第三,教师对童话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制定的时候,会认真地研究语文课本内容,或是对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行完善,但是对于童话教学方面,却不会加强重视。所以,当教师将童话教学方式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就会出现童话意义认知不到位或马虎教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4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童话故事与现实社会的想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联想,主动认识与关注童话故事中所投射的现实生活。
4.1树立正确的童话教学理念
教师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要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引导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童话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与看待童话故事及其隐含的道德教育,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与内化童话文本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只有教师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童话文本,才能够树立起童话理念,在教学中更加侧重于情感教育与感性教育,将童话理念与教学相融合。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文章最后想要体现的道理是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与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但从学生角度出发建立童话思维,教师应起到的是教学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童话故事中探寻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生角度中对于该童话文本所形成的可能是正面积极的情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也对生活抱有希望”,也可能是负面消极的情感,如“没有人愿意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家庭生活的不幸”等。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时,需要从童话理念中入手,在学生思维中构建童话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若是存在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只有教师真正以学生角度看待童话教学,建立童话理念,才能够形成教学引导作用,排除认知教学与理性教学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童话意志,构建学生的童话精神文化世界。
4.2创新童话教学模式
教师对于童话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激发学生童话意志与情感认识的有效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融入童话教学课堂,主动探寻童话本文的情感与价值观念。童话教学课堂的模式多样,可以通过想象式课堂、游戏式课堂、情景式课堂等多种课堂模式构建学生童话精神世界。如在想象式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身为童话的主人公,构建童话文本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其在童话世界中感受童话故事,建立个人思维与情感体验。如《去年的树》一课教学中,学生将自己想象为童话中的“鸟儿”,以主人公的思维进入童话故事的意境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童话故事,突出了“如果是我,我怎么想”的教学概念。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能够对童话文本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情感体验也更加真实与丰富,能够起到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4.3提高教学自身素养,培养学生能力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素养。这样才能够促进童话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只是结合自身能力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中,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对童话进行广泛的阅读并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悟童话和分析童话,开展童话教学,促使学生在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想象力。例如,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应的石头、水杯以及海绵等各种物品,在乌鸦喝到水之前,开展“你能否帮助乌鸦喝到水”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物品进行不断的尝试,促使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丰富学生的体验。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断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开展教学,促使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续写或者改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5结束语
总之,童话用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情节和形象、充满趣味的语言为儿童展现了一个美妙的幻想世界,愉悦了他们的心灵,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静.浅谈小学语文童话教学[J].学周刊,201 6,(05).
[2]肖心生.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 5(08).
[3]吴慧.浅谈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走出误区的途径[J].学周刊,201 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