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在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疏导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8期3月(中)   作者:於志明
[导读] 随着婚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离婚
        於志明
        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婚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离婚家庭数量越来越多,必然导致了离异家庭子女数量的增加。父母离异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些许负面影响,并且这个群体也不易被关注。久而久之,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逐渐增多,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事件。为了更好地帮助这类群体进入心理舒适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这类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并尝试结合所任教学科语文,寻找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疏导对策。
        【关键词】存在问题及原因    语文学科功能   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通过与家长、学生本人进行交流及对班级离异家庭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发现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性格孤僻,不喜交流。
        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离异后,家庭负担变重由,使得家长忙于工作养家,很少与他们沟通,经常是简单 “钱够么”“学校里照顾好自己”等。加之缺少父母某一方的关爱,这些学生久而久之就变得孤僻,在家不愿交流,只有吃饭才能见到本人,不然就是“自娱自乐”;在校期间,朋友甚少,基本是“独行侠”。
2.叛逆心理
        父母离异多半因双方矛盾激化到不可调解,只能离婚。这样争吵甚至打闹的环境给小孩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内心逐渐滋生冷酷、悲观情绪,甚至效仿一些“言行”。如果再因父母离异而遭受外界的不合理对待(嘲讽或漠视等),这类群体将变得叛逆,可能与其中一方产生言语甚至肢体上的冲突。
3.缺乏安全感,易恐慌
        父母离异后,这类群体跟其中一方生活,这就导致了只能得到其中一方的关爱,缺失另一方的关爱。而正因如此,这类群体会变得缺乏安全感,生活中容易恐慌,这点在调查问卷上可见一斑。
4.易自卑,缺乏自信,挫折感强
        离异孩子容易将自己和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作比较。一比较,他们内心总感觉低人一等。这点在学校开展的家校活动中表现明显:这些孩子看到其他同学和父母围坐一起,有说有笑。而自己只有一方或“孤家寡人”,就一言不发,脸上流露出失落。

爱的缺失使他们慢慢变得自卑,害怕失败,挫折感胜过同龄的同学。
二、语文学科功能
        作为语言文字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总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由语文的功能和总目标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另一方面要启迪心智,健全学生人格。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结合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想可以借助语文课程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助其走出心理阴霾。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授课中适时借助教材课文,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离异家庭学生一般自卑、缺乏自信,而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部编版教材上涉及“自信”的文章来引导。比如教师借助《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做足“自信”的文章,可开展辩论或者演讲,有意识地让离异学生多参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又比如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就可适时地借助文章主旨 “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敢于想办法解决”,对学生进行教育。明则上课,实则暗示这类群体:要敢于面对,相信自己。再比如在与其中一方出现沟通困难时,可借助教材里表现父爱或者母爱的文章,像《荷叶母亲》《背影》等来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本中的爱,进而理解生活中,父亲或母亲一方对自己的爱,
(2)“以笔代口”宣泄情感
        离异家庭学生多存在着孤僻,不愿与人沟通的心理特征。而语文是一门注重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可采取写作的方式。这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让这类群体能借写作来宣泄心底郁积的情感。同时这也助于我们通过所写的文字,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从而让心理疏导更有效。

(3)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疏导心理
        离异家庭学生内心孤独,不愿意与人交流,也不大愿意参加活动,逐渐丧失参与社会的能力,慢慢就自我封闭,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语文学习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比如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中,就可以围绕“如何与人相处”这一话题展开辩论,也可以开展与交友有关的故事分享会,让这些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明白朋友的重要性、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能够打开心扉,接纳周围。
        离异家庭学生是一个缺爱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是复杂的,远不止本篇文章所提到的,因此其解决途经,应该也远不止本文提到的。但有一点,无论如何,对于这个群体,我们应该多给予关怀,社会多给予肯定,共同发力减少这类群体的数量,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